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久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皮血管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导管术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动态心电图
  • 1篇心病
  • 1篇心导管
  • 1篇心导管术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动过速

机构

  • 6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陈永久
  • 5篇董少红
  • 4篇林钟文
  • 4篇杨鹏生
  • 4篇陈科奇
  • 3篇吴盛标
  • 3篇罗林杰
  • 2篇庄义浩
  • 2篇麦爱欢
  • 1篇吴胜楠
  • 1篇石丹
  • 1篇葛均波
  • 1篇姜昕
  • 1篇张杏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经皮血管缝合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评估病人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的比较。主要观察终点包括术后可下床走动时间与血管并发症。方法  10 5例病人 (男、80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65 .7± 12 .3岁 )在行心导管术后 ,随机分为人工压迫组 ( 组 ,5 3例 )和股动脉穿刺点经皮血管缝合器组 ( 组 ,5 2例 ) ,在术后即刻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和依病人抗凝水平行人工压迫止血 ,观察止血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组与人工压迫组止血时间 ( 7.5± 3.0和 19.5± 6.5分 ,P<0 .0 0 1)与下床走动时间 ( 4.5± 2 .0和 16.5± 5 .0小时 ,P<0 .0 0 1)有显著缩短 ,血管并发症 (有 6人伤口渗血和血肿 >4cm, 组 7.5 % ( 4/ 5 3) , 组 3.8% ( 2 / 5 2 ) ,两组无显著差异。有 4例病人首次应用缝合器止血失效 ,因为病人的缝合血管周围病变及皮肤组织凹陷 ,有一例缝合管拆除时缝合线断接 ,首次成功率达 94% ( 48/ 5 2 ) ,失败两例再用缝合器缝合获得成功 ,总成功率达 96% ( 5 0 /5 2 )。在 组有 1例病人在血管成形术 3天后出现再次急性心肌梗死 ,给予静脉 (尿激酶 )溶栓后于穿刺伤口再出血而需压迫止血 1小时。结论 表明经皮血管缝合器应用的安全性优于人工压迫组 。
杨鹏生董少红庄义浩罗林杰林钟文陈永久陈科奇
关键词:经皮血管缝合器安全性疗效观察并发症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 (CHD)治疗效果。方法 :用曲美他嗪治疗 CHD伴有糖尿病 (A组 )与不伴有糖尿病 (B组 )两组各 4周 ,对两组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耐量指标变化进行对照。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的运动总步行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出现时间和运动到 ST段压低达到 0 .1m V所需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延长 (P <0 .0 5 ) ,但 A组的效果比 B组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伴有糖尿病的 CHD效果比不伴有糖尿病的 CHD更显著。
林钟文吴盛标吴胜楠陈科奇陈永久
关键词:糖尿病曲美他嗪冠心病并发症药物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加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为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治疗 ,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 (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临床疗效。方法  135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以静脉rt 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 )和直接PTCA/Stent(B组 )。 6 8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 ,接受rt PA5 0mg治疗 ,6 7例直接PTCA和支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 ,以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 ,必要时做PTCA/Stent。本研究终点包括分析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率 ,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左心室功能。结果 A组IRA开通率为 91 0 % ,B组IRA开通率 95 5 %。患者于首次PTCA前及在 3周后用超声心电图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两组患者到达导管室时IRA血流已达TIMI3级者 (n =34其中A组 2 4例 ,B组 10例 ) ,最初和恢复期EF值分别为 6 0 8%和 6 2 5 % ,经介入治疗后变为TIMI 3级 (n =80 )者 ,其中A组 75 % (33/ 4 4 ) ,B组为 84 2 % (47/ 5 7) ,最初EF 5 7 0 %和恢复期EF5 7 2 %。从未获TIMI 3级 (n =2 1)者 ,其最初EF 5 4 1%和恢复期EF5 3 2 %为最低。结论 溶栓剂rt PA 5 0mg治疗加补救性PTCA/Stent与直接PTCA/Stent,在AMI中的疗效比较 。
杨鹏生陈永久董少红庄义浩罗林杰麦爱欢陈科奇林钟文吴盛标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72例临床分析
1998年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点。方法72例老年女性AMI与同期152例老年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P<0.05),发生AMI的例数亦较少,但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AMI中,性别并不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陈永久
关键词: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全文增补中
心导管术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 比较心血管病患者心导管术拔鞘管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器 (Angio Seal)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97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心导管术后 ,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99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 5 5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 4 4例 )和Angio Seal止血组 (98例 ,冠状动脉造影5 4例 ,冠状动脉介入术 4 4例 ) ,分别应用人工压迫止血和Angio Seal止血 ,观察两组止血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Angio Seal止血组与人工压迫止血组相比 ,止血时间与下床走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应用Angio Seal止血的成功率达 96 %。结论 心导管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器缩短了止血与下床走动时间 ,并可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和病人不适感。
杨鹏生董少红葛均波罗林杰林钟文陈永久陈科奇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止血技术
异丙肾上腺素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 3 9例行电生理检查病人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过程中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的现象。 方法  3 9例病人分为房室结双径路 (AVNDP)组和非AVNDP组 ,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 ,观察病人的心电图和血压以及临床症状。 结果  6例AVNDP病人在行房室结改良后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诱发了NPJT ,诱发NPJT前后血压无明显改变 ,无特殊伴随症状。AVNDP术前 ,非AVNDP组术前及术后均无一例诱发NPJT。 结论 AVNDP病人在行房室结改良后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可能诱发NPJT 。
李宜富石丹杨鹏生陈永久董少红麦爱欢张杏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
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合适的心房颤动 (AF)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的诊断标准。 方法 记录 6 7例AF病人的 2 4小时心电图。 结果  (1) 5 8例病人发生 >1 5秒的长R -R间歇 ,平均最长R -R为 2 30秒± 0 5 3秒 ,多数发生在夜间 (占 84 91% ) ;(2 )平均心室率为 80 95次 分± 15 17次 分 ,发生长间歇病人的平均心室率为76 2 5次 分± 5 32次 分 ;(3) 1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 ,无一例存在Ⅱ°AVB ,仅 1例P -R延长至 0 2 2秒 ;(4)分别以长间歇≥ 1 5秒、平均心室率≤ 6 0次 分、逸搏占总心跳百分比≥ 0 1%作为诊断标准 ,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86 75 %、2 99%、2 98%。 结论 AF时发生 1 5秒以上的长间歇很常见 ,单以长间歇≥ 1 5秒诊断AF合并Ⅱ°AVB易造成误诊 ,应结合平均心室率。
李宜富陈永久姜昕吴盛标董少红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合并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