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鹏
- 作品数:1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镇江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电图功率谱比值和神经心理测验在主观认知下降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EEG功率谱比值和神经心理测验在主观认知下降(S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SCD患者60例,以及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0名。分别对两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对不同脑区的EEG功率谱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差异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SCD组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倒背的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D组额区、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CD组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与延迟回忆中度负相关(r=-0.628,P<0.05)。结论颞区的EEG功率谱比值、延迟回忆测验对早期诊断SCD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陈晓鹏陈思远曹韦庄原苏李学忠
-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2024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缺陷和认知功能下降。既往关于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病理标志物如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改变上。本文围绕近几年AD外周血新型生物标志物如炎性因子、代谢指标、非编码RNA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诊断提供参考。
- 张丹丹任国强吴晶魏伟李学忠陈晓鹏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
- 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例报告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报告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例。方法收集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3-羟基丁酸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3-羟基丁酸尿症患者经临床体检发现有小脑共济失调的体征和尿中3-羟基丁酸、乙酰乙酸、2-酮-3-甲基戊酸、2-酮-异己酸显著升高。结论发现1例3-羟基丁酸尿症伴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例。
- 陈晓鹏曹韦周小平蒋雨平
- 关键词:共济失调有机酸尿症
- 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有精神障碍(PDPsy)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试验,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本院诊治的PDPsy70例(PDPsy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后选出对照组仅患帕金森病(PD)的70例(P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Y等级、睡眠、抑郁、焦虑、认知、生活质量。结果PD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要低于PDPsy组患者的病情(χ2=10.88,P〈0.01)。PDPsy组的患者病程要比PD组的患者长(χ~2=17.46,P〈0.01)。PDPsy组的患者失眠以及日间思睡情况比PD组重(ESS:t=2.13,P=0.04;RBD:χ2=5.83,P=0.02)。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67)。PDPsy组抑郁状况要较仅有帕金森病患者严重(t=2.41,P=0.02)。两组患者在认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99)。PDPsy组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较PD组的患者要低(t=3.84,P=0.01)。结论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的患者抑郁与睡眠、生活质量较差,需要照顾者以及医护人员更多关注。
- 庄原苏陈晓鹏范泽兵周小平
- 关键词:帕金森病生活质量
- 269例周围神经病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周围神经病患者269例。对疾病诊断、病因、起病形式、首发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例典型病例(舌下"神经鞘瘤"、嗜伊红肉芽肿伴多血管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资料进行报道。结果 269例周围神经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8:1。单根周围神经损害152例(56.51%),最常见为面神经麻痹;末梢神经损害94例(34.94%)。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84例(31.23%),运动神经元病21例(7.81%)。急性起病多见147例(54.65%)。大部分以肌力减退为首发症状169例(62.82%)。结论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发病率最高。
- 周小平陈晓鹏刘建芝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糖尿病
- IL-6促进自噬成熟及增加MPP^+处理的PC12细胞活存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IL-6在1-甲基-4-苯基吡啶(MPP+)诱导PC12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MPP+处理的PC12细胞进行IL-6干预,MTT法观察细胞增殖,Western blot观察LC3-Ⅱ变化,电镜观察自噬体含量。结果 MPP+处理的PC12细胞自噬水平明显上升,巴佛洛霉素处理后,自噬水平轻度上升;IL-6处理的PC12细胞自噬水平由0.125±0.021升至0.358±0.038(P<0.01),但不如MPP+处理组明显,巴佛洛霉素处理后,自噬水平上升明显。IL-6可以降低MPP+处理的PC12细胞的自噬水平,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 IL-6可以通过促进自噬成熟,减少MPP+诱导的细胞损伤,促进PC12细胞的活存。
- 李学忠陈晓鹏赵坤庄原苏周小平
- 关键词:IL-6自噬PC12细胞
- 克林奥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林奥,对照组仅应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较大,且P<0.05。克林奥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生的发生机率,值得推广。
- 庄原苏陈晓鹏范泽兵陈强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疗效
- 近端单发性皮质下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远端单发性皮质下梗死的比较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依据梗死分布情况分为近端SSI(proximal SSI,pSSI)和远端SSI(distal SSI,dSSI)。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END定义为发病后2周内新发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或)症状或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SI以及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pSSI组41例(53.9%),dSSI组35例(46.1%);END组13例(17.1%),非END组63例(82.9%)。pSSI组和dSSI组在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D组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pSSI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END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SI是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75,95%置信区间1.26~36.23;P=0.026)。结论pSSI的危险因素与dSSI无显著性差异,但pSSI患者更易发生END。
- 吴银燕赵坤李学忠陈晓鹏
-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疾病恶化
- 雌激素对不同年龄组帕金森病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雌激素(E2)对鱼藤酮诱导的不同年龄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4月龄SD大鼠(高龄组)和12周龄SD大鼠(低龄组)分别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鱼藤酮处理组(鱼藤酮2 mg/kg)、雌激素治疗组(鱼藤酮2 mg/kg和E2 1 mg/kg)和他莫昔芬处理组(鱼藤酮2 mg/kg、E2 1 mg/kg和他莫昔芬1 mg/kg),用行为学测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TH及LC-3表达,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HPLC-ECD)检测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变化。结果 1)鱼藤酮显著缩短高龄大鼠转棒潜伏期,延长爬杆时间(P<0.05),雌激素减弱鱼藤酮作用,他莫昔芬减轻雌激素作用。2)鱼藤酮显著减少高龄组黑质TH阳性细胞数和TH表达(P<0.05),雌激素逐渐恢复TH阳性细胞损失和TH表达,他莫昔芬减轻雌激素作用。3)鱼藤酮增加LC-3表达(P<0.05),雌激素和他莫昔芬对其表达影响不大。4)鱼藤酮显著降低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P<0.05),升高5-HT含量,高龄组更明显(P<0.05),雌激素减弱鱼藤酮作用,他莫昔芬减轻雌激素作用。5)鱼藤酮增加自噬体的数量,雌激素增加自噬溶酶体/自噬体的比例。结论高龄大鼠PD模型更可靠,雌激素通过促进自噬成熟对鱼藤酮诱导的大鼠PD模型产生明显的治疗作用。
- 眭晨燕李学忠周小平陈晓鹏
- 关键词:雌激素帕金森病年龄自噬
- NLR、MLR、PLR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于神经梅毒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神经梅毒初次确诊患者33例,作为神经梅毒组,并选取同期初诊并住院治疗的普通梅毒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分析NLR、MLR、PLR在两组间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神经梅毒组患者的NLR、MLR、P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NLR、MLR、PLR预测神经梅毒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720、0.634。结论:NLR、MLR、PLR对神经梅毒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协助鉴别神经梅毒与普通梅毒。
- 陈思远宋西珠彭勃曹韦庄原苏李学忠陈晓鹏
- 关键词:神经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