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秀
-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层医师急性心肌梗死线上线下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
- 2022年
-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规范化培训模式在基层医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在四川省20家网络联盟基层医疗机构接受AMI诊断和溶栓-转运治疗策略培训的60名基层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家医疗机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10家基层医疗机构及其30名基层医师。试验组采用线上线下规范化培训,对照组采用常规面对面培训。收集两组医师的培训接受度和满意度,评价基层医师接诊的230例AMI患者的诊疗及预后效果。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医师比对照组医师对培训的接受度高[100.0%(30/30)比80.0%(24/30),P=0.021]和满意度高[96.7%(29/30)比73.3%(22/30),P=0.030]。与对照组医师诊疗的AMI患者比较,试验组医师接诊的AMI患者规范化溶栓-转运比例更高[77.8%(70/90)比33.3%(25/75),P<0.001];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比例[100.0%(120/120)比94.5%(104/110),P=0.031],抗心室重塑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83.3%(100/120)比54.5%(60/110),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75.0%(90/120)比45.5%(50/110),P<0.001]使用比例更高;30天随访期间临床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9.2%(11/120)比19.1%(21/110),P=0.031]。结论本研究的开展为基层医师提供了个体化、精准化的线上培训与线下指导,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AMI规范化救治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 陈忠秀张俊彦李晨罗方波贺勇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基层医师
- 微小RNA-484参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2023年
- 目的寻找参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微小RNAs(miRNAs),并进一步探讨其调控心肌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6月42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中位年龄46(15~69)岁。在患者纤维化程度不同的心肌组织,筛选异常表达的目标miRNA,并在细胞水平验证,通过调控该miRNA的表达,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和靶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其靶向结合关系。结果miR-484在重度纤维化患者心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在细胞水平,心脏成纤维细胞在TGF-β1诱导活化后,miR-484表达量较活化前明显上调(P<0.05),且活化后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Ⅰ、α-SMA)表达量明显升高,靶基因HIPK1表达量下降(P<0.05);通过转染miR-484 antagomir抑制miR-484的表达后,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HIPK1的mRNA水平与转染NC antagomir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蛋白表达水平,转染miR-484antagomir组HIPK1表达量则明显增加(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转染WT-miR-484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miR-484是一种促纤维化的miRNA,可能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过程,可作为调控的靶点,为心肌纤维化提供治疗策略。
- 黄德荣陈忠秀陈红英陈雪梅赁可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微小RNAS
- 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AMI-VS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8月收治的AMI-VSR患者65例,描述其基线资料特征、穿孔性质和治疗情况;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其预后情况。并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例AMI-VSR患者,继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5例(84.6%),其AMI-VSR时间为0.25~15.00 d[(3.9±3.4)d];其中院内死亡40例(61.5%),出院后1年内死亡11例(16.9%),好转出院并且存活至今11例(16.9%),失访3例(4.6%)。其中手术治疗6例,院内死亡0例,出院后1年内死亡0例,全部6例患者存活至今。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院内死亡率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MI患者的TIMI评分≥7分是AMI-VSR患者院内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34,95%CI 1.65~546.70,P<0.05)。结论VSR是AMI严重的并发症;AMI的TIMI评分≥7分是AMI-VSR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以及远期预后,AMI后2周以上行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对于极其危重的患者,可适当提前外科手术时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张俊彦陈忠秀王觅也刘然赵宏森冯沅陈玉成王华何森贺勇
- 关键词: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肌梗死
- 循环微小RNA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是造成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以反映心肌坏死程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肌钙蛋白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然而肌钙蛋白起峰偏晚,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极早期的诊断。寻找敏感性准确性更高、起峰更快的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冠心病领域研究的热点。最近的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循环血中心肌特异性的微小RNA升高,可能作为心肌梗死新的生化指标,现对此做简要综述。
- 李晨陈忠秀饶莉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3年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77%,标准化率为0.61%,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1]。AF患者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且危险性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 陈忠秀白文娟饶莉
- 关键词: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年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
- 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联合抗栓优化策略被引量:5
- 2014年
-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 陈忠秀李晨饶莉
-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华法林氯吡格雷
- 无导丝虚拟血流储备分数技术在稳定性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欧洲和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均以最高级别推荐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采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学评估并指导血运重建。然而,由于FFR存在价格昂贵、血管扩张药引起患者不适等缺点,导致其难以在临床普及。基于影像计算的多种无导丝/无腺苷的FFR技术应运而生,无导丝虚拟FFR技术具有廉价、快捷、方便的优势,有望大幅拓展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学评估的临床应用。现就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学评估的价值及目前面临的挑战,现有无导丝虚拟FFR技术各自的优缺点,无创冠状动脉生理学检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以期阐明无导丝虚拟FFR在SCAD患者血运重建中的指导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改进的方向。
- 陈忠秀李娅姣李春梅李晨
- 关键词:稳定性冠心病血流储备分数计算流体动力学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占位诊断中的价值
- 2013年
-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在心脏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sonos 7500和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5例心脏占位患者(中位年龄42.0岁)行RT3DE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RT3DE诊断心脏占位65例,其中左房占位24例,右房占位13例,左室占位9例,右室占位11例,右房及右室占位1例,右房及心包占位1例,心包占位5例,肺动脉主干占位1例。其中39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RT3DE能够直观地显示肿瘤的空间位置、整体形态、大小、表面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心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
- 白文娟唐红饶莉陈忠秀张晓玲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脏肿瘤
- 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与病理性心肌肥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病理性心肌肥大是临床常见的适应性改变过程,伴随着能量代谢类型的转变及线粒体生物学功能的衰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肥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与多条信号通路异常关系密切,改善能量代谢异常有望成为逆转心肌肥大和延缓心力衰竭进程治疗的新靶点。
- 陈忠秀饶莉
- 关键词:线粒体能量代谢心肌肥大
- 心脏增强断层扫描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耳大小及形态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通过心脏增强断层扫描(CT)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大小及形态,并探讨CT在NVAF患者血栓栓塞预防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的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189例,同时纳入无并发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对正常的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患者作为对照组(52例),术前行CT心脏增强扫描检查。对纳入患者进行包括基本资料、并发疾病、抗凝治疗和心房颤动(AF)持续情况在内的全面的临床评估。采用CHA2DS2-VASc评分标准评价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并根据CT显像LAA有无血栓形成将NVAF患者分为血栓组(13例)和非血栓组(176例)。比较对照组和不同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亚组以及有无LAA血栓形成亚组之间LAA大小、形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LAA参数对NV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径,对照组风向标及仙人掌型LAA居多,而NVAF患者4种LAA形态大致相等。LAA开口及容积随着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风险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中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组鸡中翼型LAA居多,而栓塞高风险组菜花型LAA居多。与非血栓组比较,LAA血栓组NVAF患者具有较大的LAA开口、容积和较多的菜花型LAA。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CHA2DS2-VASc评分外,菜花型及大的LAA开口径可独立预测NVAF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结论心脏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分析LAA大小及形态,且相关参数对NVAF患者LAA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陈忠秀白文娟唐红程巍饶莉
-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