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小燕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油气
  • 3篇同位素
  • 3篇沉积物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油气地球化学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1篇地质微生物学
  • 1篇第四纪
  • 1篇定年
  • 1篇洞穴石笋
  • 1篇学法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地区
  • 1篇营养化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有机碳同位素
  • 1篇有机质
  • 1篇源岩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辛辛那提大学

作者

  • 11篇阮小燕
  • 4篇谢树成
  • 4篇黄俊华
  • 3篇胡守志
  • 2篇李水福
  • 2篇顾延生
  • 1篇吕晓霞
  • 1篇于晓果
  • 1篇刘昭茜
  • 1篇周修高
  • 1篇邱海鸥
  • 1篇黄咸雨
  • 1篇沈传波
  • 1篇梅廉夫
  • 1篇崔景伟
  • 1篇易轶
  • 1篇姚永坚
  • 1篇金芳
  • 1篇李学杰
  • 1篇祁士华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内江科技
  • 1篇石油教育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地区现代土壤与洞穴石笋中单甲基支链烷烃与烷基环己烷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和尚洞洞顶的土壤样品与洞内石笋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存在的七个系列单甲基支链烷烃在所有的石笋样品中均可以找到,呈现相似的分布模式,石笋中七个系列支链烷烃有可能来自洞穴滴水携带的土壤中的支链烷烃,但是也不能排除石笋原地生长的微生物的贡献。烷基环己烷的分布在土壤与石笋中呈现了相似的分布模式,但是主峰碳数有所变化,高碳数部分与低碳数部分的相对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土壤与石笋中微生物种类分布差异所造成的。本次研究初步显示了相对封闭稳定的洞穴沉积物与上覆土壤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异同。
蒲阳黄俊华黄咸雨阮小燕崔景伟谢树成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石笋微生物
白令海陆架区柱样沉积物脂类分子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究全球变暖对于高纬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陆架区采集的BL16柱样沉积物中的脂类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检测到丰富的饱和烃和脂肪酸等化合物,其组成和分布显示,该沉积柱中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其中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饱和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细菌,短碳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烃的浓度相互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来源较为一致,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海源短链正构烷烃与陆源长链正构烷烃的比值∑C_(15-21)/∑C_(23-33)在0.14~0.90之间,表明该沉积柱中正构烷烃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柱中短链正构烷烃、反异构烷烃和烷基环戊烷浓度,以及脂肪酸中异构、反异构脂肪酸组分与长链饱和正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变化与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变化一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升高,可能反映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对全球变暖做出了灵敏的响应.
高超于晓果杨义杨欢吕晓霞阮小燕
关键词:白令海饱和烃气候变化
南海不同水深表层沉积物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源的空间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究边缘海区域由陆架到深海盆脂类的分布模式及其指示的生物源的空间变化特征,对采集于南海4个不同水深断面的表层沉积物脂肪酸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表层沉积物中检出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饱和脂肪酸、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等.其中,高碳数直链脂肪酸(≥C20)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低碳数直链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藻类的贡献,低碳数支链(包括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细菌贡献.高碳数脂肪酸指示的高等植物输入,在南海沿岸区的高值与河流的输入有关,而在深海盆的高值可能与洋流、风尘输入等有关.低碳数支链脂肪酸指示的细菌分布在南海北部沿岸表现出高值,在深海盆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模式.低碳数直链脂肪酸表征的浮游植物的贡献在南海北部表现出高值,在深海盆局部区域也表现出高值分布.细菌和浮游植物在南海北部表现出的高值,可能与丰富的营养盐条件有关.而浮游植物在深海盆的分布模式,可能受到洋流以及其他输入的影响.
杨义郝宇昕阮小燕李学杰姚永坚杨楚鹏
关键词:脂肪酸细菌
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16
2005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在安徽宣城更新世红土中检测出了微量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 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以及α-正构脂肪酮等.正构烷烃的分布型式表明其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其中高 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流域中的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C27+C29)/(C31+C33)比值的变化反映出,在以 木本植物占优势的背景下,流域中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这一比值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而 且这种变化与岩性、粒度变化密切相关,反映出这些参数可能还蕴涵着古气候信息.
梁斌谢树成顾延生郭建秋阮小燕易轶黄俊华
关键词:分子化石红土第四纪古植被
100年来东湖富营养化发生的沉积学记录被引量:16
2008年
在210Pb计年的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遗存、色素、有机碳同位素和磁化率分析了东湖钻孔沉积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信息,重建了东湖100多年来湖泊营养与环境演化历史。研究发现东湖100多年来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指示重金属污染的磁化率和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的色素指标如蓝藻叶黄素(Myx)、颤藻黄素(Osc)快速上升,相应的水生生物如介形虫、腹足类、水生高等植物等表现明显的组合和变化阶段,同时有机碳同位素偏正与湖泊生产力升高和藻类繁盛有关。沉积记录表明东湖生态系统近代发生了深刻变化,湖泊营养演化自早至晚呈现四阶段性:贫营养阶段(1900-1966AD)色素水平低、拥有较丰富的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中营养阶段(1966-1983AD)色素含量增高、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减少;富营养化阶段(1983-1989AD)色素含量快速增高、水生高等植物消失;超富营养化阶段(1989AD-至今)色素含量稳定居高、某些耐污染的介形类较繁盛。结果对于认识湖泊生态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湖泊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
顾延生李雪艳邱海鸥黄俊华谢树成阮小燕周修高
关键词:沉积物色素有机碳同位素
2.5亿年前微生物记录的海洋硫化和海-陆相互作用
周文凤Thomas J. Algeo阮小燕罗根明谢树成
“油气地球化学”新一轮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被引量:2
2011年
"油气地球化学"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方向)学生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综合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一轮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从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新内容体系的建立、新成果的引入以及新教学方法的采用是提高油气地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胡守志李水福阮小燕何生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教材体系教学方法
油气成藏定年的Re-Os同位素方法应用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Re和Os易于被有机物捕获而富集,并长期稳定地保存在烃源岩、原油和沥青中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可以对烃源岩、原油和沥青进行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获得与油气成藏相关的精确的绝对年龄信息。Re-Os同位素实验分析包括样品的溶解、Re和Os的化学分离与纯化、Re和Os同位素的质谱测定。原油中沥青质组分的Re,Os同位素组成能够近似代表全油的Re,Os同位素组成,对原油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实质就是对原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中的Re-Os同位素体系进行分析,其年龄记录的是油气生成的年龄,原油和烃源岩的187 Os/188 Os比值的对比可以进行油源示踪。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揭示的是油气大量生成运移的时间,年龄数据分散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不同187 Os/188 Os初始比值的烃源岩对Re-Os体系的贡献。川西龙门山北段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Re-Os同位素组成和等时线年龄指示了油气生成和运移的时间发生在~164 Ma,并来源于两种烃源岩。Re-Os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等时线年龄的精度和油气地质意义、烃源岩多期熟化作用和混源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Os同位素方法将在油气成藏年代学领域,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成藏定年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沈传波David Selby梅廉夫阮小燕胡守志刘昭茜彭蕾
关键词:RE-OS同位素体系油气成藏烃源岩
梁子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被引量:7
2007年
分析了梁子湖8.35 kaB.P.以来沉积物中有机质δ(13C)的组成特征,并与代表印度洋季风的四川红原泥炭δ(13C)序列及代表东亚季风的长白山哈尼泥炭δ(13C)序列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早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气候特点及古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对该区的影响。研究表明,梁子湖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湖泊沉积环境。5.98 kaB.P.以前δ(13C)值偏负,气候温暖湿润,有机质以湖泊内源水生生物为主,δ(13C)值与湖泊生产力有关。其早期东亚季风对该区的影响占较大优势。全新世大暖期中期(5.98~3.67 kaB.P.),气候持续暖湿,温度与降水达到顶峰,δ(13C)值也达到序列中的最小阶段,其δ(13C)值偏负与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3.67~3.29 kaB.P.是气候突变期,δ(13C)值变幅达6‰。3.29 kaB.P.以后δ(13C)值逐渐偏正,气候逐渐变冷干,沉积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机质以陆源C3植物碎屑为主,此时期东亚季风开始加强,印度洋季风持续减弱,但该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更强烈。研究显示,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强弱转换和时空迁移的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金芳黄俊华汤新燕阮小燕祁士华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古气候
小小地质微生物演绎跨圈层的相互作用
2024年
地球系统科学特别关注跨圈层的相互作用,包括深部系统与表层系统的相互作用、表层系统海-陆-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庞大时空尺度的地质作用过程可以被小小的地质微生物记录下来,足见地质微生物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特征。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奥陶世这两个完全不同场景的显生宙火山活动过程中,爆发的初期都出现了包括蓝细菌在内的海洋固氮微生物繁盛,紧接着出现了包括藻类、放射虫、有孔虫等真核微生物的繁盛,显示了火山活动引发了从原核微生物向真核微生物群落的转变过程。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地质微生物可以通过条带状铁建造等生物成因岩石引发了前寒武纪的火山活动,而且还可能启动了最早的板块运动。地质微生物不仅对火山活动这一与碳循环有关的跨圈层地质作用具有很灵敏的响应和反馈能力,而且还能示踪表层系统复杂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物质传输过程。利用地质微生物的诸多干湿古气候代用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状况的三极模态空间变化格局,而且还识别出了西北地区与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量有关的极端干旱事件。地质微生物记录的这些干湿状况是高纬与低纬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在水循环方面的体现。地质微生物演绎的与碳循环和水循环有关的这些跨圈层过程仅是地球系统的冰山一角,随着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宜居地球形成之谜会被地质微生物所破解,包括地质微生物与深部过程的互馈效应、地质微生物与地球重大环境转型的关系以及地质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谢树成朱宗敏张宏斌杨义王灿发阮小燕
关键词:地质微生物学火山活动碳循环水循环全球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