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际亮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胎儿
  • 1篇胎儿肿瘤
  • 1篇肿瘤
  • 1篇疝囊
  • 1篇疝囊高位结扎
  • 1篇疝囊高位结扎...
  • 1篇先天
  • 1篇先天性
  • 1篇先天性血管瘤
  • 1篇斜疝
  • 1篇结扎
  • 1篇结扎术
  • 1篇镜检
  • 1篇腹股沟
  • 1篇腹股沟斜
  • 1篇腹股沟斜疝
  • 1篇腹股沟疝
  • 1篇腹腔

机构

  • 3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刘海金
  • 3篇吴平辉
  • 3篇张春龙
  • 3篇刘潜
  • 3篇邱际亮
  • 2篇肖雪琴
  • 1篇刘跃梅
  • 1篇陈卫华
  • 1篇谢晓英
  • 1篇彭道珍
  • 1篇蔡琦
  • 1篇曾祥福
  • 1篇李莉辉

传媒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胎儿肿瘤产前诊断及产后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模式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提高对胎儿肿瘤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探讨产前诊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建立由新生儿内、外科、妇产科、影像科、病理科、遗传学实验室等多学科组成的围产医学协作小组,对12例胎儿肿瘤患者实施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另选择同期、同病种入院的13例出生后确诊肿瘤患儿作为对照组,并以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于诊断初期及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评价患儿家属焦虑指数。结果两组的平均确诊年龄、转运率、平均手术准备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家属焦虑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诊断组优于产后诊断组。结论产前诊断的普及和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胎儿肿瘤的产前诊断率、治疗成功率以及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家属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减轻家属的焦虑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肖雪琴刘海金吴平辉刘跃梅谢晓英陈卫华彭道珍张春龙邱际亮刘潜
关键词:胎儿肿瘤产前诊断
先天性血管瘤2例及文献回顾
2011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在我科被诊断为先天性血管瘤的2例患者(女1例,男1例,年龄5~16月)的临床资料。结果:先天性血管瘤病灶出生时即存在,通常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数厘米,表面皮肤通常有色素沉着,中央或边缘发白,皮温较高。结论: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的婴幼儿血管肿瘤,分为快速消退型和不消退型,前者可自行快速消退,不需特殊干预治疗;后者多不消退,随身体生长而呈比例生长,可根据部位、大小、有无压迫、溃烂、疼痛等具体情况采取手术切除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平阳霉素以及染料-脉冲激光等治疗,必要时可结合血管栓塞治疗。认识该类疾病将有利于防止误诊误治,尤其是对快速消退型的不当或过度治疗。
刘海金吴平辉肖雪琴邱际亮张春龙刘潜
关键词:先天性血管瘤
改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对常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腹腔镜下采用普通8号注射器针头带入4号丝线,体外持针,腹腔内辅助,分次行疝囊颈2个"半圈"缝合,将腹腔内两线头经辅助Trocar拖出体外,打结,倒拉回腹腔内,收紧线尾,打结于腹股沟处皮下。采用改良的手术术式对183例患儿进行手术,观察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83例(男142例,女41例)患儿(共计278侧次)均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单侧6.8~15.2 min,平均(13.1±1.2)min;双侧22.7~33.3 min,平均(28.4±4.7)min。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2.3±0.6)d;术后复发率为0.7%。术中发现隐匿疝48例(发现率达35.2%),均同时予以高位缝扎。结论改良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肯定,且取材容易,值得进一步实践以用于临床推广。
刘海金刘潜曾祥福吴平辉邱际亮张春龙蔡琦李莉辉叶剑英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检查结扎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