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言科 作品数:110 被引量:737 H指数:17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理学 交通运输工程 更多>>
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以Lorenz96模式为动力框架,建立了考虑模式随机强迫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系统,并选择模式气候态和集合平均预报效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数值模式积分过程中引入恰当的随机强迫构成的新计算范式,较非随机强迫更接近真值的气候平均与气候标准差,对刻画数值模式的气候态也有正效果;且随机强迫的正效果主要体现在长时效阶段。集合平均预报方面,绝大部分白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集合预报效果也随白噪声强迫增大非单调变化,并且非线性系统不同,相同比率的白噪声随机强迫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同时,绝大部分红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也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但仅部分φ(表示所引入外强迫的随机性部分和确定性部分相互耦合的一个度量)值对应的红噪声强迫集合预报优于白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而且红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改善效果随系数φ的正负分布非对称且非单调变化。此外,相关系数φ的选择也依赖于模型。 陈超辉 李崇银 谭言科 曾新民 周祖刚RLS-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4年 RLS -BP是一种新发展起来、自动设置网络主要参数和具有快速收敛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用预报对象动态消空处理加以改进 ,应用于大连地区短中期降水MOS预报 ,实施了其预报效果与普通BP网络对比的试验。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新模型既提高了降水的预报精度 ,又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 ,并且适合推广应用于气温、能见度等诸多气象要素的预报和预测问题。 余运河 胡邦辉 孔玉寿 谭言科 许云海关键词:RLS BP网络 降水 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滑动相关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和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型和偶极子(IOD)型,全区一致型模态主要代表了秋季SSTA全海盆一致的年代际及其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2)当前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存在正(负)IOD模态时,南海的夏季风强度减弱(增强)。二者年际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在长期趋势的冷位相期不显著,而在暖位相期显著。(3)当南海夏季风强度增强(减弱)时,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出现正(负)IOD模态。二者年际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在长期趋势的冷、暖位相期显著,在冷、暖位相转换期前后不显著。 李东辉 张瑰 朱益民 谭言科 王学忠关键词:热带印度洋 偶极子 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特征 为了研究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利用NOAA周平均SST资料,采用谐波方法重构了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信号,针对不同海域,用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了SST季节内振荡(SSTISO)的空间、频谱、季节性和传播特... 许园春 谭言科 李崇银 陈超辉关键词:太平洋海域 海表面温度 季节内振荡 小波分析 文献传递 关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冬季风期的确定问题 本文对较长时间的我国东南沿海7个观测站的实测温、压、湿、风和降水等资料以及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场,用合成分析、SVD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以1月为冬季的典型代表,其比较和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 韦道明 李崇银 谭言科关键词:聚类分析 高空环流 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气旋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持续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保证了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并抬升凝结,有利于转化为降水。受高空低槽发展东移的影响,干侵入在垂直层次上表现为由对流层中高层向低层的注入,水平方向上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侵入,其中在103°E以西地区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是干侵入的载体。应用湿位涡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当对流层中高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侵入到低层时,由于湿位涡守恒特性,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而导致低层垂直涡度的急剧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上层输送,冷暖空气相遇,产生此次暴雨过程。 白涛 李崇银 王铁 谭言科 李刚关键词:干侵入 暴雨 湿位涡 倾斜涡度 黑潮温度倾向异常特征及其海表动力过程 利用1958 年1 月-2007 年12 月NOAA 的逐月扩展重建海温资料ERSST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SODA(Simp... 谭言科 关志佳关键词:黑潮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1948—2011年NCEP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冬季(冬半年)热带西太平洋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MJO活动强年,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有异常气旋式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上空为较强的东风距平,赤道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上空是异常西风,西太平洋地区有较强辐合,从而导致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活动显著加强;而MJO活动弱年的环流特征相反。热带MJO以东传为主,有少量西传波动。在MJO活动强年,无论东传还是西传其时空谱值都显著大于MJO活动弱年,其中心频率较MJO活动弱年偏高。MJO活动的异常和海温及东亚冬季风紧密相连,在MJO活动强年,海平面气压和5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场表现为中高纬度的正异常和低纬地区的负异常,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中国大陆中部气温普遍偏低,同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台湾附近海域受强东亚冬季风影响,海表温度偏低,东太平洋上海温距平呈现La Ni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MJO活动弱年上述特征基本相反。 陈雄 李崇银 谭言科 郭文华关键词:天气气候 MJO 东亚冬季风 ENSO 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50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春季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模态主要是全区一致型(USBM)和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型(SIODM),USBM模态既有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又有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既包含有对冬季ENSO信号响应的变化特征,又有独立于ENSO的变化特征;SIODM模态主要表现为独立于ENSO的年际时间尺度变化。2)USBM模态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二者都是对冬季ENSO信号的响应,USBM模态的年际变化不能独立于ENSO信号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变化。3)经(1~8年)带通滤波及去除ENSO信号的热带印度洋春季SSTA的SIODM型分布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主要模态,表现为热带东南印度洋为负(正)、其他海区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增强(减弱),大气环流对热带东南印度洋SSTA热力作用的响应是造成这一关系的直接原因,SIODM型的SSTA分布与南海夏季风年际异常关系在热带印度洋长期变化趋势的暖位相期显著,在长期变化趋势的冷位相期不显著。 李东辉 朱益民 谭言科 张瑰关键词:热带印度洋 春季 海表温度 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15 2008年 本文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_g快速耦合模式300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主要年代际模态的演变特征以及与ENSO的联系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成功模拟出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年代际模态具有多时间尺度性,其中最显著的是周期约为10-20a左右的准20年振荡模态,该模态上层海洋热容量异常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大致沿副热带海洋涡旋做海盆尺度顺时针旋转的特征,相应的大气异常不仅与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以及上游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对年际ENSO循环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调制作用.但模拟的KOE区和阿拉斯加湾SST异常振幅比观测偏强,这与模式海冰偏多、高纬度SST偏冷的误差有关. 朱益民 杨修群 俞永强 赵珊珊 孙旭光 谭言科关键词:年代际变率 E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