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龙新 作品数:29 被引量:61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叙事施为性研究:从文本到读者--兼论语言学转向与历史转向的内在逻辑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探讨叙事施为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文本话语的施为性为故事规则和话语规则所制约,局限于文本之内,而读者阅读的施为性则发生在文本之外,从而走向了历史。但读者阅读的施为性仍然以文本话语为基础,因此,叙事转向并... 谢龙新关键词:奥斯汀 言语行为 文本话语 身体的物质性与权力话语的述行性——评朱迪斯·巴特勒对身体述行叙事策略的揭示 被引量:1 2017年 朱迪斯·巴特勒认为身体的物质性是话语叙述的结果,包含了权力话语的述行目的。对身体起源的追述是身体述行的叙事策略,暗含一个"寻找/隐藏"模式:通过寻找一个时间上"在先"的身体,编造一个"起源故事",赋予身体坚不可摧的"物质性",同时,通过对叙述者的隐藏,切断身体与语言的关联,使身体呈现出"自然性"。"寻找"是为了"隐藏",而"隐藏"又有效地遮蔽了"寻找"的意图。颠覆身体述行的叙事策略需要将身体"再语境化",从而使对身体的再表述成为可能。 谢龙新关键词:叙事策略 “非男非女”:间性文化与感性复归 被引量:2 2017年 历史意识是认识当代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非男非女"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向度应当在其历史流变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分析,"非男非女"的符号三角所反映的深层结构是文化与自然的对立。"非男非女"既是愿望,又是行动,因此,它本身构成了叙事:用行动诉说了一个关于人类自身的性别故事。根据格雷马斯对叙事种类的划分,男女对立对应于"接受现有秩序的叙事","非男非女"则对应于"拒绝现有秩序的叙事"。"非男非女"是对既定"契约"的撕毁,是对不完美现实的拯救,其意义在于对两性对立的文化/理性暴政加以调解,并表达了回归自然/感性世界的渴望。"非男非女"是当代间性文化的代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将在间性文化中得以调解。 谢龙新关键词:叙事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与建构主义文学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国内学界关于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论争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概念的分歧。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在这场论争中却几乎没有被提及。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文学事实是一种制度性事实。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建构主义不是笼统地反本质主义,而是反柏拉图式的本质主义。文学建构只能是语言的建构,而且只能是一种规约性建构。作为一种资源、一个视角,言语行为理论使文学研究走向了开放性、语境性和主体间性。 谢龙新 谭清才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建构主义 本质主义 叙事述行:从文本到读者——兼论语言学转向与历史转向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 2013年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探讨叙事述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文本话语的述行性为故事规则和话语规则所制约,局限于文本之内,而读者阅读的述行性则发生在文本之外,从而走向了历史。但读者阅读的述行性仍然以文本话语为基础,因此,叙事转向并没有离开语言。叙事转向与20世纪批评理论的整体转向具有一致性,从"语言学转向"到"历史转向"实质上是语言研究内部的焦点转移。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雅各布森的言语交流理论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都说明了20世纪理论转向的内在逻辑。 谢龙新关键词:叙事转向 语言学转向 历史转向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与叙事转向 被引量:18 2010年 当前,学界主要从社会及其思潮的转变来探讨叙事转向的原因。这种社会诊断揭示了叙事转向的外部原因,能够充分说明叙事转向前后的"不同",但不能很好地说明转向前后的"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叙事理论内部对叙事转向进行探讨,以揭示转向前后的有机联系。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提供了这种观照视角,元语言符号学到含蓄意指符号学的转变反映了叙事转向的内在逻辑。元语言符号学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意指关系,而含蓄意指符号学则指向文本之外的世界,其所指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两种符号学与叙事研究的两种方式具有一种对应关系。同时,罗兰·巴特关于两种元语言的论述不仅包容了社会诊断,而且给叙事研究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谢龙新关键词:叙事转向 罗兰·巴特 符号学 元语言 拯救:文化批评的阿基米德点——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2005年 文章以理查德·沃林教授的《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三大流派的理论中潜在的乌托邦拯救意识。理性形而上学在现代到后现代的语境转换中的不同境遇构成了三大流派对拯救意识的不同表达。把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构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时,拯救成了他们作为文化批评理论的阿基米德点。 谢龙新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后结构主义 阿基米德 存在主义 从马克思人的学说解读文学叙事的三重纬度——能动、受动、解放 2007年 马克思人的学说表明人的生存状态有三重纬度:能动的纬度、受动的纬度和解放的纬度。文学叙事是关于“人”的叙事,因此也存在这样三重纬度。作者、读者和价值构成文学叙事活动稳定的三角,舍其一角,则为片面。马克思人的学说对新叙事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谢龙新关键词:能动 文学叙事 “object”的符号学结构与“物体系”——兼论鲍德里亚对符号学美学的发展 被引量:1 2010年 object本身的三重意义结构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有对应关系,而The system of objects(《物体系》)正是用object这一符号的多重含义构建了object(物)的system(体系)。或者说,object本身的体系正是《物体系》的体系。object在此获得一种隐喻性内涵:《物体系》是"物"的自主性叙事。这种形式上的结论在鲍德里亚的主题内容中得到印证,鲍德里亚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消费社会"物"的神话。从另一方面,上述结论也表明鲍德里亚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扩展到整个"物"的世界。消费社会中"人/物"关系将使符号学美学获得一种新的价值生长点。 谢龙新关键词:鲍德里亚 物体系 论精神冲突中诗人的处境 2005年 西方二维的精神空间是西方诗人荒诞感产生的精神根源,而中国一维的精神构成则产生了逍遥的精神意向。“复调”是“二维”的表现,“独白”是“一维”的结果。逍遥实则是一种圆滑的处世方式,是对“独白”的回避。中国一代诗人的失踪或失语,既是中国精神结构的结果,也可看到政治权力对诗人精神处境的巨大作用。 谢龙新关键词:拯救 逍遥 复调 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