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海

作品数:41 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学研究课题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10篇术后
  • 9篇镇痛
  • 9篇麻醉
  • 8篇神经阻滞
  • 5篇疼痛
  • 4篇术后镇痛
  • 4篇七氟醚
  • 4篇细胞
  • 4篇腹横肌
  • 4篇腹横肌平面阻...
  • 4篇变异度
  • 3篇电图
  • 3篇再灌注
  • 3篇镇痛效果
  • 3篇剖宫产
  • 3篇气管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温度变化

机构

  • 27篇海南医学院附...
  • 18篇海南省人民医...
  • 14篇海南医学院
  • 2篇海南省妇幼保...
  • 2篇海南省妇女儿...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41篇谢海
  • 14篇李艳
  • 13篇周期
  • 7篇陈勇
  • 7篇马乃全
  • 6篇符少川
  • 6篇金辉
  • 5篇李媛
  • 4篇伍陈海
  • 4篇周冬青
  • 4篇陈立
  • 4篇肖志博
  • 4篇欧阳碧山
  • 4篇吴多志
  • 3篇周期
  • 2篇顾颖红
  • 2篇赵建农
  • 2篇林友才
  • 1篇任建军
  • 1篇刘健

传媒

  • 6篇临床麻醉学杂...
  • 6篇海南医学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7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掌心和腋窝区域皮肤温度变化对乳腺癌患者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的评估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乳腺癌患者手掌心和腋窝区域皮肤温度变化与阻滞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评估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0例,均为女性,年龄29~67岁,ASAⅠ~Ⅲ级。全麻之前行超声引导下T3~4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椎旁间隙注入0.25%罗哌卡因25 ml。随机在阻滞侧和非阻滞侧的手掌心和腋窝区域皮肤各取一个测量点,记录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5 min的皮肤温度。以神经阻滞效果佳(阳性)、神经阻滞效果差(阴性)作为评判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手掌心和腋窝区域皮肤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寻找诊断临界值(cutoff值);Pearson分析温度变化和阻滞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手掌心温度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AUC手掌心)为0.892(95%CI 0.803~0.947),Cutoff值为0.9℃,其敏感度为87.3%,特异性为75.9%;腋窝温度变化的AUC(AUC腋窝)为0.813(95%CI 0.756~0.884),Cutoff值为0.4℃,其敏感度为80.7%,特异性为71.6%;AUC手掌心明显大于AUC腋窝(P<0.05)。结论手掌心和腋窝区域皮肤温度变化对评估T3~4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用于T3~4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的评价;手掌心皮肤温度变化对阻滞效果评估的准确性高于腋窝皮肤温度。
李艳谢海向伟吴多志周期马乃全欧阳碧山
关键词:胸椎旁神经阻滞改良根治术
腹直肌鞘阻滞在幼儿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应用被引量:12
2014年
近年来随着各级医院监护设备的完善及舒适化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围术期疼痛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双侧腹直肌鞘阻滞(bilateral rectus sheath block,BRSB)用于小儿脐疝修复术术后镇痛中效果较好.本研究比较BRSB与局部伤口浸润(local anesthetic infiltration,LAI)在幼儿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李艳谢海屠伟峰欧阳碧山
关键词:术后镇痛腹部手术腹直肌鞘幼儿监护设备围术期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经验及教训
2007年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围麻醉期的处理,提高其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围麻醉期间的准备、麻醉的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准备不充分,其中1例术中死亡;7例术中血压升高,4例需降压药控制处理。肿瘤切除后2例需要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术中3例出现心律失常,术后低血糖1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方法及严密的麻醉监控是嗜铬细胞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周期符少川顾颖红林友才谢海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麻醉方法
基于UCP2信号研究丙泊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解耦联蛋白(UCP)2信号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泊酚低、中、高(5、15、25 mg/kg)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Longa线栓法缺血2 h,再灌注24 h建立大鼠I/R模型,脑缺血期间腹腔注射丙泊酚治疗,再灌注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mRNA含量;Western印迹测定UCP2、p-核转录因子(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样蛋白(NLRP)3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iba)1表达、促炎性M1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mRNA、p-NF-κB、NLRP3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但UCP2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丙泊酚低、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IL-1β、IL-6、TNF-α含量,iba1表达、促炎性M1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mRNA、p-NF-κB、NLRP3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0.05),IL-10含量、抗炎性M2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mRNA与UCP2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丙泊酚可通过调节UCP2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M1表型极化,促进M2表型极化,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肖志博符少川谢海金辉葛树胜
关键词:丙泊酚脑缺血再灌注解耦联蛋白2小胶质细胞
槟榔成瘾性与全麻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槟榔成瘾性与全麻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9年4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全麻的手术患者142例,根据槟榔成瘾情况把患者分为成瘾组34例与非成瘾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麻。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与麻醉资料,记录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瘾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质指数、疾病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等与非成瘾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1、T2、T3与T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瘾组患者术后1 d、2 d与3 d的谵妄评估量表(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意识模糊评估法)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患者(P<0.05),谵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成瘾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谵妄的发生与槟榔成瘾性、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吸烟等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槟榔成瘾性、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吸烟是导致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槟榔成瘾性可导致全麻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增加,槟榔成瘾性、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吸烟是引起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肖琼瑶李媛谢海张娇衣晓卓
关键词:槟榔成瘾性全麻谵妄
不同剂量阿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阿芬太尼不同剂量组(N1组、N2组、N3组、N4组和N5组,注射剂量分别为5、6、7、8和10μg/kg),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注射麻醉,阿芬太尼不同剂量组采用不同剂量的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检查完毕评估麻醉效果。比较各组心率(HR)、收缩压(SBP)、呼吸暂停时间、胃镜置入不耐受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给药前比较,胃镜置入前各组的SBP和HR均降低(P<0.01);胃镜置入后1 min时对照组SBP和HR均升高(P<0.01),N3、N4组SBP降低(P<0.01),HR无变化(P>0.05),N5组SBP和HR均降低(P<0.01)。与胃镜置入前比较,在胃镜置入后1 min时,对照组、N1、N2和N3组的SBP和HR均升高(P<0.01),N4和N5组SBP和HR均无明显变化(P>0.05)。阿芬太尼不同剂量组呼吸暂停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N5组呼吸暂停时间高于N1组、N2组、N3组、N4组(P<0.01)。6组胃镜置入不耐受反应发生率以及呛咳反应、干呕反射、吞咽反射及肢体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无痛胃镜检查后瘙痒、恶心呕吐、焦虑烦躁、头晕嗜睡及腹泻便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8μg/kg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时麻醉效果确切,呼吸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张娇陈锐李媛谢海王珊
关键词:阿芬太尼无痛胃镜检查有效性安全性生命体征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0年6月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行剖宫产术产妇10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复合组和对照组,复合组使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进行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则仅使用罗哌卡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评价二组产妇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下的疼痛情况;观察比较二组产妇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使用情况、不同时间点血清泌乳素水平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方法与时间在VA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时间与方法在VA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二组产妇在T1及T2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在T3、T4、T5时间点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合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更短,24h舒芬太尼使用量更少,24hPCIA按压次数也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法与时间在血清泌乳素水平上主效应显著,时间与方法在血清泌乳素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0.05)。二组产妇在T6时血清泌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在T7、T8、T9时间点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0%,复合组为8.0%,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kg右美托咪定加入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延长镇痛时间,增强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兼具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剖宫产术后镇痛提供了更优选择。
吴仁丰李艳李笃竽陈垂凯陈招莉谢海
关键词:罗哌卡因剖宫产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
喉肌电图对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诊断价值
2016年
喉肌电图(1aryngeal electromyography,LEMG)是通过对喉内肌随意运动时肌电变化和功能状态进行分析,了解相应肌肉的神经功能,对神经病变定位和损害程度等作出评判。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判断较复杂,而LEMG可能提供一种便捷的新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LEMG判断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李艳谢海陈勇马乃全
关键词:喉上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喉肌电图肌电变化神经功能
腹部手术后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在镇痛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剖腹手术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能获得良好镇痛效果,但常伴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塞米松、氟哌利多在腹部手术后镇痛中不良反应。
伍陈海谢海孙中喜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镇痛效果硬膜外自控镇痛手术后镇痛
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肝功能障碍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肝功能障碍的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肝功能异常拟行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以0.25%左布比卡因40 ml行TAP阻滞;对照组不进行TAP阻滞。全麻下行剖宫产术,术毕缝皮后,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h、4 h、6h、12 h和24 h静息及活动的疼痛VAS评分以及24 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观察两组患者的恶心和呕吐情况、肠蠕动恢复的时间和手术结束至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所需的时间。结果观察组24 h舒芬太尼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测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4 h运动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息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 h、12 h和24 h静息及运动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观察组恶心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而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能有效降低肝功能障碍的产妇全麻剖宫产术后的疼痛VAS评分,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降低术后恶心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排气时间。
李艳谢海陈勇欧阳碧山
关键词:镇痛剖宫产肝功能障碍腹横肌平面阻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