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江南
- 作品数:20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汤姆·斯托帕德戏剧中作为政治喉舌的歌队形象
- 2023年
- 汤姆·斯托帕德与莎士比亚、王尔德等经典剧作家的亲缘关系已为人熟知,但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对他的影响却较少引起注意。事实上,在其作品中有类似于阿里斯托芬喜剧中歌队的角色。通过梳理阿里斯托芬歌队的特点,并与斯托帕德的角色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在其剧作中,也有作为一个群体参与政治讨论的角色,包括《好男孩都应受到恩宠》中管弦乐队扮演的“辩论评论者”、《爱的创造》中牛津大学教授和记者们扮演的“辩论参与者”。这些阿里斯托芬式的歌队形象,在剧作的政治讨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表达了斯托帕德的政治观点,是其参与政治讨论的独特方式。尽管斯托帕德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那样激进地表达政治观点,但他通过歌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谢江南师艺荣
- 关键词:阿里斯托芬
- 萧伯纳批判维多利亚时代道德风尚的视角及其现代性——《华伦夫人的职业》新论被引量:4
- 2014年
- 维多利亚时代的伪善道德规范一直受到现代英国作家的批判。萧伯纳从抨击理想主义原则的视角反思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习俗,厘清其非人性和虚伪的实质,提出构建萧式新道德的主张。本文以《华伦夫人的职业》为例,从华伦夫人对维多利亚时代伪善道德的揭示、抨击和坚守的心路历程,挖掘维多利亚时代令人难以启齿的妓女现象的原因。让观众看清理想主义者与自己的同谋关系,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从而提出独立思考对于构建新的道德伦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谢江南
- 关键词:理想主义萧伯纳
- 钱歌川致剑桥学者奥格顿七封英文书信的发现及价值被引量:2
- 2009年
- 钱歌川(1903--1990),湖南湘潭人,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1920年赴日求学,1922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1926年底毕业回国。先在湖南、上海两地中学任教。1930年初入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钱歌川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1936年9月赴欧洲,到英国伦敦大学等大学游学一年有余。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 谢江南刘洪涛
- 关键词:英文书信钱歌川学者英语读物
- 性别与自我塑造:温迪·华森斯坦戏剧研究
- 2017年
- 温迪·华森斯坦是当代美国戏剧史上一位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她的剧作被称为其所处时代的活化石,书写了女性经验和女性历史,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中权力的运作范式及知识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剧作显示,在庞大的权力关系网络中,知识女性们在不断颠覆权威的同时又受到各方力量的含纳。这种颠覆和含纳参与了历史的建构,反映了社会正义的理想与不平等的现实的巨大差距;同时,这种差距产生的张力也带来了变革社会结构的可能性。知识女性作为自由人文主义者,在权力运作的范式之内通过"协商"达到"自我塑造"构建了女性话语和女性文化,也反映了剧作家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反思。
- 谢江南何星莹
- 美国高等戏剧教育范式转型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戏剧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分为以培养戏剧专门人才为主的戏剧专业教育和培养完美人格为目标的戏剧通识教育。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戏剧教育才完成了从强调戏剧文本为中心到戏剧文本和剧场表演并重的范式转变。这一转变将表演艺术研究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戏剧学学科完整化和学术化的道路。本文以茱莉亚学院和耶鲁大学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探讨美国高等戏剧教育的特点,为我们高等戏剧教育提供学科建设上的启示和借鉴。
- 谢江南王锦方
-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焦虑与因应之道被引量:4
- 2015年
- 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
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人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
- 刘洪涛谢江南
- 关键词:中国性文学走向现代民族国家因应焦虑中国文学
-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行与思--以“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以“英美戏剧欣赏”课程为例,探索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课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团队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且行且改,精益求精;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参与团队合作,以演促学,知行合一;在教学效果方面,育德育智,德才兼修,舞台呈现,创新教学评价;在推广方面中西合璧,交流交融,传承经典,增强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外语课程的新使命,外语教学应紧扣外语人才素养的新时代要求,充分认识学生认知特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引导有机统一起来。
- 黄岩谢江南
- 关键词:外语专业戏剧
-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被引量:2
- 2015年
-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 谢江南
- 艺术功用的后现代诠释--约翰·凯利《艺术有什么用?》批评被引量:1
- 2008年
- 英国批评家约翰.凯利《艺术有什么用?》一书讨论了艺术品的定义、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孰优孰劣、艺术能否改善人类等重大问题。凯利认为,对艺术品的定义是完全主观的,你认为某物是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大众艺术表达的情感远比高雅艺术表达的情感更广泛、更持久、更符合人类的普遍需要,因此它比高雅艺术更优越。对高雅艺术的追捧背后隐藏着阶级偏见和特权思想。艺术品具有净化心灵、完善道德、协调人类关系的功能的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凯利对艺术的"污名化"论断对经典艺术理论构成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凯利提出的艺术问题,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艺术理论,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 谢江南刘洪涛
- 关键词:艺术品后现代高雅艺术大众艺术污名化
- 交互文本中的里尔克——评朱迪思·瑞安的《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
- 2010年
- 哈佛大学德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朱迪思·瑞安的《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一书借助交互文本理论,从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视角阐释了里尔克如何对传统进行转化和改造,从而将自己置于时代和传统的影响之中。此书还探讨了里尔克如何在不同时期通过吸收不同的文化资源,实现创作的蜕变和升华。瑞安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揭示了里尔克对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潮流不断顺应又不断超越的过程;也通过里尔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谢江南
- 关键词:里尔克互文性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