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鞍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奕嘉
作品数:
5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更多>>
相关领域:
政治法律
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更多>>
合作作者
邢悦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问...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天文地球
1篇
政治法律
1篇
文化科学
1篇
历史地理
主题
1篇
地震
1篇
地震后
1篇
语言
1篇
语言力
1篇
震后
1篇
中国内战
1篇
中国软实力
1篇
中国新外交
1篇
软力量
1篇
身份
1篇
思想力
1篇
司徒雷登
1篇
内战
1篇
主义
1篇
子思
1篇
外交
1篇
外援
1篇
文化
1篇
文化力
1篇
美苏
机构
4篇
清华大学
1篇
普林斯顿大学
作者
4篇
詹奕嘉
1篇
邢悦
传媒
1篇
现代国际关系
1篇
世界知识
1篇
中国减灾
1篇
冷战国际史研...
年份
2篇
2007
2篇
2006
共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中国接受救灾外援的历程
2007年
从数十年前唐山大地震后拒绝援助到数年前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共抗“非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真实的记忆。此时此刻,对中国与国际救灾援助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回忆与梳理。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数十年来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开放历程、乃至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发展的脉络。
詹奕嘉
关键词:
救灾
国际社会
地震后
新身份·新利益·新外交——对中国新外交的建构主义分析
被引量:12
2006年
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新外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分析中国新外交“新”在何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新外交首先反映出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即中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已从境内扩展到周边乃至整个世界,而且从主要追求物质利益、经济财富到国家形象与经济利益并重。而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又是中国国际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果。中国的国际身份正在由一个注重经济利益、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个注重发展软实力、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自信的国家、一个倡导合作的国家和一个积极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国家。
邢悦
詹奕嘉
中国是软实力大国吗?
被引量:6
2006年
詹奕嘉
关键词:
中国软实力
孔子思想
软力量
文化力
语言力
思想力
东亚社会主义同盟与美国的遏制战略(1949—1969)
被引量:1
2007年
1949年6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Leighton Stuart)写给国务卿的一份备忘录在华盛顿引发了激烈的政策辩论。政策辩论的核心问题是,毛泽东是否可能成为亚洲的铁托(Tito),即将诞生的中苏同盟是否因此产生裂痕乃至瓦解?他写道:"在可能导致中苏分裂甚或走向战争的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不甘人下的毛泽东要成为亚洲的列宁。"
柯庆生
詹奕嘉
Thomas J.Christensen
关键词:
司徒雷登
遏制战略
柏林危机
北部湾事件
中国内战
美苏关系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