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作品数:39 被引量:356 H指数:9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HMG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5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4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120例乳腺癌组织、4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和43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和乳腺腺病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P<0.05),三阴性乳腺癌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疾病组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分期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靶点。 周锐 董慧明 丁淑琴 李楠 姚廷敬 彭德峰 朱正志 卢燕红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A1 乳腺癌 转录调控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手术治疗124例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124例术后发生乳头坏死18例(14.52%),皮瓣感染、坏死9例(7.26%),皮下积液7例(5.65%),上肢淋巴水肿5例(4.03%),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3例(2.42%),术腔继发性出血2例(1.61%)。结论精细的手术操作能有效降低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保留NAC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处理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张荣新 王圣应 朱正志 朱金海 彭德峰 张晖 董慧明 姚廷敬 王子岩关键词:乳腺癌 乳头乳晕复合体 术后并发症 甲状腺微小癌26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62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90例同期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62例TMC患者中,乳头状癌260例,滤泡状癌1例,未分化癌1例;术中冷冻切片确诊246例(93.9%);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26例(48.09%),甲状腺腺瘤18例(6.87%),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7例(10.30%),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1.15%)。与BTN患者比较,TMC患者超声显示低回声、沙砾样钙化、血流信号丰富、高TI-RADS分级的比率明显高于BTN组(均P〈0.05);高分辨超声对TMC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8%、80.50%、91.73%、65.97%。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73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除术153例,全甲状腺切除术36例。172例进行了淋巴结清扫,其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62例,有45例(27.78%)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功能性颈清扫术10例均出现淋巴结转移。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直径、癌灶数目有关(χ2=6.77、13.11,均P〈0.05);行与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计学意义(χ2=0.09,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结论:TMC以乳头状癌为主,高分辨超声是诊断TMC的重要方法。TMC患者应根据病灶数目、大小在腺叶+峡叶切除和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合理选择术式,同时常规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度怀疑或明确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加做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王志军 李玉龙 彭德峰 董慧明关键词:乳头状 甲状腺切除术 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引流液中细胞角蛋白19mRN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引流液中细胞角蛋白(CK)19 mRN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选取50例女性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术后第2天腋窝引流液,提取引流液mRNA,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CK-19 mRNA水平,分析不同乳腺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与CK-19 mRNA阳性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患者CK-19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3.5)比(1.0±0.5),P<0.05].乳腺癌组患者32例CK-19 mRNA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5.6% (32/90)比0.0%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随着病理分期的加重,CK-19 mRNA阳性率升高,Ⅰ、Ⅱ、Ⅲ期分别为19.4%(7/36)、35.5%(11/31)、60.9%(14/2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CK-19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2%(24/46)比18.2% (8/44),P<0.05].随着乳腺癌患者肿瘤病灶的增大,CK-19 mRNA阳性率逐渐升高,肿瘤直径≤2 cm、>2 cm且≤5 cm、>5 cm 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15.4%(2/13)、28.8%(15/52)、60.0%(15/2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腋窝引流液CK-19 mRN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CK-19 mRNA在腋窝引流液中的水平可以作为评判预后的重要指标. 黄建康 董慧明 宋文华 王万霞 朱正志 马小开关键词:乳腺癌 细胞角蛋白19 信使核糖核酸 乳腺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综合治疗分析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共收治2l例患者,其中9例为同期乳腺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2例为乳腺癌术后锁骨上转移。均给予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放疗、化疗或/和内分泌治疗。结果2l例患者V区淋巴结均阳性,且大部分位于颈后三角区。随访2~4年,均无颈部局部复发,4例一年半死于肺、肝及骨转移,余健在。结论结合新辅助化疗最大限度的切除原发灶及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等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姚廷敬 李文菁 彭德峰 董慧明关键词:乳腺肿瘤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回顾性分析 MACC1、Snail和KISS-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和抑癌基因KISS-1在浸润性乳腺癌(IBC)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Snail表达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0例IBC(IBC组)和80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中MACC1、KISS-1和Snail的表达情况,分析临床病理资料特征,评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对照组中,MACC1、KISS-1和Snai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7.5%和5.0%;在IBC组中,MACC1、KISS-1和Snai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38.0%和58.8%,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1、KISS-1和Snail蛋白的表达在I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1和Snail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的生存时间低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P<0.001);KISS-1表达阳性的患者其生存时间高于其阴性组患者(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ACC1、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和KISS-1的阴性表达是影响IB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ACC1、Snail和KISS-1的反常表达参与了IBC的浸润及转移过程,早期联合检测MACC1、Snail和KISS-1的表达对IBC的进展及预后判定均有重要意义。 董慧明 黄健康 龚晓萌 陶仪声关键词:SNAIL KISS-1 高迁移率蛋白A1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表达在不同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HMGA1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本院行食管癌切除术的65例食管癌患者。收集食管鳞癌组织65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45例及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25例。运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病变程度的食管组织中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卡方检验分析HMGA1与食管鳞癌相关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MGA1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以及食管鳞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同时,HMGA1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组织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P<0.05)。HMGA1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HMGA1在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以及癌症组织中上调,并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果提示,HMGA1可能在食管鳞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 王岩岩 周锐 董慧明 张超 彭德峰 王彬彬 黄建康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 疾病进展 ERK1和CD8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2014年 目的检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IBC)中ERK1蛋白和CD8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它们与IB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165例IBC和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ERK1、CD82和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IBC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ERK1和CD8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4%、25.0%和41.8%、10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K1和CD8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计数在IBC患者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不同临床分期等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CD8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ER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ERK1和CD82的异常表达参与了IB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早期联合检查ERK1和CD82蛋白的表达对IBC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董慧明 黄建康 王丹娜 龚晓萌关键词:乳腺肿瘤 ERK1 CD82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食管癌患者不同时间段营养状况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2周机体营养状况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分阶段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92例食管癌患者在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2周分别进行体质指数、上臂中围、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营养不良指标监测,同时进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实验室检测,采用Pearson分析患者营养状况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1周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6.09%,术后1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升高至81.52%;术后1周较术前及术后2周营养指标都有变化(P<0.05)。术前1周丙二醛与上臂中围、上臂肌围呈显著负相关(P<0.01);术后1周丙二醛与体重指数、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术后2周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体重指数、白蛋白呈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前1周即存在营养不良,术后1周是营养不良和氧化应激发生最为严重的时期,术后2周营养不良状况与氧化应激反应仍低于术前1周,护理工作者应通过积极、有效营养干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氧化应激水平。 刘春芳 王万霞 黄虹 叶枫林 顾侠 崔苗 董慧明 李秀川关键词:食管癌 营养不良 营养指标 氧化应激 老年食管癌患者不同时间段营养状态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1 w、术后1、2 w机体营养状况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在术前1 w、术后1、2 w运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测量体重指数(BMI)、上臂中围(MAC)、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测定机体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1 w营养风险为79.31%,术后1 w营养风险显著升高至94.83%;而术后2 w较术后1 w营养风险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HGB、TLC、ALB、PAB、CRP则有显著差异(P<0.05,P<0.01)。营养风险与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术前1 w营养风险与BMI、MAC、AMC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术后1 w营养风险与ALB、PAB、TSF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术后2 w营养风险与HGB、BMI、ALB、PAB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1 w即存在营养风险,术后1 w营养风险最为严重,应重点关注ALB、PAB、CRP、TSF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预后。 刘春芳 王万霞 黄兰 叶枫林 崔苗 董慧明 李秀川 顾侠关键词:食管癌 营养风险筛查 手术 营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