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斌

作品数:20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污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3篇氮磷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光谱
  • 3篇湿地
  • 3篇农田
  • 3篇污染物
  • 3篇光谱
  • 2篇有机质
  • 2篇生理响应
  • 2篇截留
  • 2篇光谱特征
  • 2篇河网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傅里叶红外光...
  • 1篇氮磷比

机构

  • 20篇河海大学
  • 3篇江苏环保产业...
  • 2篇江苏省苏力环...
  • 1篇教育部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江苏省泰州引...
  • 1篇江苏省水利工...
  • 1篇江苏中车环保...

作者

  • 20篇胡斌
  • 18篇王沛芳
  • 7篇王洵
  • 5篇钱进
  • 4篇王超
  • 3篇王超
  • 2篇胡斌
  • 1篇陈婷
  • 1篇李丽娜
  • 1篇侯俊
  • 1篇饶磊
  • 1篇胡斌
  • 1篇张楠楠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4篇水资源保护
  • 2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荡湿地对输水河道磷的截留净化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选取太湖流域望虞河沿线的鹅真荡和漕湖两个湖荡湿地分析湖荡湿地对水体中总磷、总溶解磷、颗粒磷以及正磷酸盐的截留净化作用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湖荡湿地对输水河道中磷有不同程度的截留净化作用,对颗粒态磷和正磷酸盐的截留净化作用最为显著。②湖荡的面积、空间结构、河水在湖荡输入、输出点的位置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湿地对磷的截留净化作用;③水温、pH、DO浓度和Chl-a浓度与水体中的磷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温、pH、DO浓度与Chl-a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藻类是影响湖荡净化磷的重要因子。
王沛芳胡斌王超王超李丽娜李丽娜钱进
关键词:湿地输水河道
农田退水净污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被引量:26
2020年
通过对望虞河西岸无锡市古市桥河道整治中农田退水净污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的监测,研究农田湿地对稻田退水中氮磷和有机农药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农田湿地对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60.95%、72.62%和65.97%,对3种典型农药二甲四氯钠、三唑磷和多菌灵的去除率分别在20.86%~62.33%、17.86%~69.52%和1.31%~61.15%范围内;水体中氮磷可以通过透水坝物理拦截过滤作用、基质吸附作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和植物吸收利用来去除;农田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率与各级透水坝所用填料介质密切相关,各级湿地池对污染物去除无显著性差异;水体中农药去除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填料表面功能微生物的作用,且第一级透水坝对农药去除率显著低于后两级。
王沛芳娄明月钱进胡斌
关键词:净化机制面源污染
营养盐比例对硅藻水华优势种小环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近年来,一些淡水水体如河流、水库等暴发了以小环藻为优势种的硅藻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探究不同营养盐水平下营养盐结构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了不同N P(N与P质量浓度之比,下同)、Si P、Si N下小环藻培养物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随着N P、Si N的升高,小环藻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在N P为30、Si N为5.0的环境中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小环藻在磷浓度低于0.10 mg L的水体中,生长潜能与Si P呈正相关,最适Si P为100;在磷浓度为0.30 mg L条件下,最适Si P为50.综合对比分析,水体Si P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保持水体营养盐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对小环藻生长亦有明显的影响.当水体氮浓度高于6.0 mg L、磷浓度高于0.10 mg L时,硅是小环藻的主要限制元素,其最适浓度为15 mg L.此外,在初始磷浓度为0.03 mg L,氮浓度低于0.6 mg L、硅浓度低于1.5 mg L时,小环藻生长较为缓慢,光合活性低,因此,若实际水体营养盐浓度低于此水平,将能有效控制硅藻水华的暴发.研究显示,小环藻生长最适N P为30、Si N为5.0;最适Si P与初始磷浓度有关,在磷浓度低于0.10 mg L时,最适Si P为100;磷浓度为0.30 mg L时,最适Si P为50.总体而言,小环藻生长受Si P的影响最为明显.
刘鑫王超王超王沛芳王洵胡斌
关键词:小环藻
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系统构建方法被引量:4
2022年
介绍了将农田中坑塘湿地改建用于储存降雨径流和农田灌溉排水进行回用的水循环系统构建方法,在提出水循环调蓄湿地体积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调蓄湿地水循环利用系统,分析了高效净污载体、微生物筛选与附着、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和水动力微循环交换系统等水质净化技术,指出区域降水量和降雨历时是影响水循环调蓄湿地体积和循环水利用量的重要因素。对上海崇明水稻田循环调蓄湿地系统进行了设计与构建,循环调蓄湿地运行后共节约灌溉水量6239.9~9359.9 m^(3)。
王沛芳钱进胡斌王洵金秋彤胡诗瑶邱卫国
关键词:灌溉排水
不同光照下梅尼小环藻对昼夜温差变化的生理响应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讨硅藻在不同环境中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梅尼小环藻为代表,研究了在高光照与低光照两种条件下,3种不同昼夜温差对梅尼小环藻生物量、光合活性、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5~10℃范围内,昼夜温差的减小能促进梅尼小环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的增长,使其比生长速率增加;在高光照下,各组梅尼小环藻的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差异显著,降幅范围为36.3%~65.2%(P<0.05),而低光照下各组F_(v)/F_(m)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随着温差减小,培养基中PO_(4)^(3-)-P的净减小值越大;不同处理组梅尼小环藻对硅的亲和力也表现出差异:高光照下,5℃温差组的硅亲和力最高,其半饱和常数(K_(m))为1.755 ng/L,而低光照下,恒温组的亲和力最高,其K_(m)为4.673 ng/L;不同光照条件下,梅尼小环藻的生理习性对昼夜温差的响应不同,但总体上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减小有利于梅尼小环藻的生长繁殖。
谭清乾王沛芳王洵马晶洁胡斌
关键词:硅藻昼夜温差光合活性
太湖和洪泽湖天然有机质与重金属结合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表征浅水湖泊太湖和洪泽湖中天然有机质(NOM)的组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滴定试验研究了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湖泊的NOM中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太湖NOM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洪泽湖NOM则以类腐殖质为主;太湖和洪泽湖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点位及结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NOM中类腐殖质的结合点位要显著多于类蛋白质;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u^2+的结合能力以及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强于类腐殖质,但贡湖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则弱于类腐殖质,而洪泽湖NOM中类蛋白质与Cu^2+和Cd^2+的结合能力均强于类腐殖质;太湖NOM与重金属Cu^2+和Cd^2+的结合能力要显著高于洪泽湖NOM.
施玥王沛芳胡斌王超王超张楠楠
关键词:天然有机质重金属荧光光谱太湖洪泽湖
农田退水生态削减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2024年
针对农田退水产生的来源和农田退水污染的特点,综述可选用治理农田退水的国内外源头管控措施及生态净化技术的应用场景。经过多年发展应用,源头管控措施可以在源头削减退水量及退水污染负荷,是控制退水的关键策略。生态处理技术因其生态效益、建设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农村地区可选的最佳退水处理方法。对现有面源污染治理模式进行总结,提供一种农田退水生态逐级截留净化的治理思路,对农田退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为农田退水未来治理提供参考。
王潇王沛芳胡斌胡斌
关键词:农业生态处理技术
水库水深变化对不同浮游微生物群落及网络互作关键种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揭示水库水深变化对不同浮游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及生态网络的影响,于2021年在横山水库采集表层及深层水样,利用16S和18S rDNA分子标记进行高通量测序,探究水深变化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群落结构、种间互作网络和关键种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横山水库表层(0.5 m)和深层(5 m)中细菌群落多样性(Richness、Simpson、Shannon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均高于真核微生物群落.细菌群落在不同水深处的主要优势物种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相对丰度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真核微生物群落在不同水深处群落组成基本相同,但其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包括节肢动物门、纤毛门和淡色藻门等.此外,表层水体微生物网络的图密度、平均聚类系数等均高于深层,表明表层微生物物种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够较好地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且对外界变化的响应速度更快;细菌群落分子生态网络节点和边的数量、关键物种数目和种类均高于真核微生物群落,表明细菌群落网络规模更大,种间协同合作关系和网络连通性更强.不同水深处的细菌群落和真核微生物群落间相互作用皆以正相关为主导,两个类群在水库深层的负相关性均略高于表层,表明深层物种间竞争大于表层物种间的竞争.此外,表层水体中群落全物种及关键种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基本相同,然而在深层水体中差异较大,表明水深变化对关键种的影响机制与全物种并不相同.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水库建设对不同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和种间互作关系的影响,可为预测水库微生物群落及物质循环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王洵廖琴王沛芳袁秋生胡斌邢小蕾徐浩森
关键词:水库细菌
4种典型沉水植物对去除镉污染底泥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4
2021年
本研究选取4种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通过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来分析植物对镉的耐受效应,并借助生物/底泥富集因子(BSAF)和植物转运因子(TF)来了解植物的富集能力,最后通过植物组织化学方法来揭示镉在沉水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以期为沉水植物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除金鱼藻以外的3种植物对底泥镉污染有不同耐受能力,其中黑藻和伊乐藻的耐受能力最强.在底泥镉含量不超过20 mg·kg^(-1)时,菹草的富集能力最强(BSAF为2.32).金鱼藻在本实验中BSAF均小于1.0,说明根在镉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比较不同植物的TF可以发现,黑藻根部对镉的地上转运能力最强,而菹草主要将镉富集于植物根部,同时与其他植物不同,在镉含量为50 mg·kg^(-1)时,镉已均匀分布在菹草茎部细胞器中.综合植物对镉污染的耐受和富集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将黑藻和菹草选为修复含镉底泥的理想植物,同时结合植物不同的转运能力,建议可仅去除黑藻的地上部分,而及时定期连根拔除菹草.
陶理王沛芳袁秋生王洵胡斌
关键词:沉水植物底泥镉污染
筑坝蓄水对不同水深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间互作模式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微生物群落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作用,在生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水库微生物种间互作模式的关注仍然较少.选择江苏省横山水库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表层及深层水样,探究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子生态网络对水深变化的响应规律,并辨识不同水深处浮游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物种.结果发现,表层浮游微生物丰富度及均匀度均高于深层,且不同深度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水深通过改变环境异质性间接对浮游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其中总有机碳(TOC)、硝酸盐(NO_(3)^(-))、铵盐(NH_(4)^(+))和磷酸盐(PO_(4)^(3-))等指标对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深层浮游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节点数和边数均显著高于表层,且深层浮游微生物群落中关键物种数目和种类均显著高于表层,表明深层浮游微生物群落网络规模更大,但表层浮游微生物群落种间协同合作关系和网络连通性更强.上述结果将为水库微生物群落种间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预测水库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及全球物质循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王洵张佳佳袁秋生胡斌刘胜
关键词:水深浮游微生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