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秀敏

作品数:7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食管
  • 4篇食管癌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黏膜
  • 4篇黏膜切除
  • 4篇黏膜切除术
  • 4篇膜切除术
  • 4篇内镜
  • 4篇内镜下黏膜
  • 4篇内镜下黏膜切...
  • 4篇内镜下黏膜切...
  • 3篇癌前
  • 3篇癌前病变
  • 3篇病变
  • 2篇有效性
  • 2篇预后
  • 2篇早期食管癌
  • 2篇内镜黏膜
  • 1篇多发

机构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秦秀敏
  • 5篇贺舜
  • 5篇王贵齐
  • 3篇吕宁
  • 3篇薛丽燕
  • 3篇张月明
  • 3篇程贵余
  • 2篇窦利州
  • 2篇王铸
  • 2篇周宗玫
  • 2篇肖泽芬
  • 2篇鞠凤环
  • 2篇屈东
  • 2篇赖少清
  • 2篇荀华英
  • 2篇邵华飞
  • 2篇刘晓
  • 1篇杨红鹰
  • 1篇张蕾
  • 1篇赫捷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北京放射肿瘤...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2.1)mm(P〈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19/20)(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1/20)(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对于直径小于7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窦利州张月明贺舜邹霜梅吕宁赵东兵秦秀敏刘勇赖少清倪晓光张蕾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朱娜王贵齐
关键词:直肠类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透明帽法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比较透明帽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ap)与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EMR—CaP治疗的30例(EMR—Cap组)及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接受MBM治疗的32例(MBM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安全性及费用。结果EMR,Cap组平均病变切除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分别为26rain和43min.明显长于MBM组的10min和32min(P=0.036,P=0.038)。切除病变总厚度和黏膜下切除深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MR—Cap组平均治疗费用为(5466±354)元,明显高于MBM组的(4014±368)元(P=0.008)。EMR—Cap组出现术后狭窄1例,MBM组出现术中穿孔1例。术后随访17~42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EMR—Cap组m现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EMR—Cap和MBM均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手段。在保证相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与EMR—Cap相比,MBM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治疗成本低的优点,适宜广泛推广和开展。
张月明贺舜薛丽燕吕宁程贵余秦秀敏窦利州赖少清倪晓光张蕾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朱娜王贵齐
关键词:癌前病变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
第一部分内镜下术前诊断体系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分期价值分析 背景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切除术及消融技术。内镜下切除术可以相对客观的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及分期,而消...
秦秀敏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食管癌前病变FASCIN
多发性食管皮脂腺异位1例被引量:4
2014年
患者男性,35岁。因胃胀2年,饮冷水后加重5月余就诊。既往有酒后皮肤“脓血疱”病史(病因及诊断未明确)。无家族癌症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20cm12点位、25cm9点位及27cm1点位可见颗粒样病变。胃镜诊断:食管颗粒样病变(性质待定)。
朱信信王方薛丽燕秦秀敏杨红鹰
关键词:食管皮脂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行内镜下黏膜切除的217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比较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黏膜切除术后病理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存在的局限性。结果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比,41.9%(91/217)诊断不足,15.7%(34/217)诊断过度,42.4%(92/217)诊断相符。相对于活检病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还可对病变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脉管瘤栓进行诊断,为下一步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结论内镜下活检病理对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理性质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可以相对客观地评价病理性质,并为是否需要追加进一步治疗提供相对客观的参考依据;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两者共同制定。
秦秀敏贺舜张月明薛丽燕吕宁王贵齐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有效性与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和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有效性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4-2010.10期间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有食管腔内超声、食管镜、CT、食道造影等详细检查,术后有详细的病理分期共358例.分析...
刘晓周宗玫肖泽芬赫捷王贵齐贺舜秦秀敏王铸屈东邵华飞程贵余刘向阳
关键词:食管癌生存率
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有效性与预测预后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非手术食管癌临床分期的有效性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2010年期间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有EUS、食管镜、CT、食道造影等详细检查,术后有详细病理分期的358例患者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预测值,分别按2002、2009年UICC病理分期及临床分期,分析患者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随访率为97.2%。有EUS+CT检查并能进行有效分期的305例(85.2%)。在305例中临床T分期对病理T分期的预测值为0-88.6%,其中T,期最高(88.6%)、T。期最低;临床N分期(N0、N1期)的预测值为62.5%-100%。虽然2002、2009年的分期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但2002年的分期内总生存除Ⅳ期只有2例与各期别相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的分期内总生存各期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2002年UICCTNM分期标准对305例进行EUS+CT临床分期的总生存及无瘤生存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结论影像学检查不能有效、准确提供淋巴结转移个数,但对淋巴结定性的预测值较高。EUS+CT的临床分期能有效预测非手术食管癌的预后。
刘晓王贵齐贺舜秦秀敏王铸屈东邵华飞程贵余刘向阳周宗玫肖泽芬贺捷
关键词:食管肿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