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旭
- 作品数:16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2024年
- 探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6例LDH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38例为行单纯PTED治疗,观察组38例为在PTED加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情况、腰功能障碍及手术安全性。结果2组出血量相当,但观察组手术耗时(53±11)min、椎间孔成形时间(23±6)min,短于对照组(74±13)min、(40±9)min,摄片次数(7.2±1.5)次少于对照组(12.9±2.7)次,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腰椎功能、疼痛评分、肌力、提物、下肢功能、生活自理、疼痛以及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腰椎功能评分均升高,疼痛评分、肌力、提物、下肢功能、生活自理、疼痛以及总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H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效果较好,术中操作时间短、摄片次数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更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孟松桥白忠旭程学锋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治疗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给予云南白药口服,研究组联合中医三期辨证用药疗法。两组均在治疗4周后将外固定解除,且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与肿胀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应用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创伤程度低,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庆白忠旭王亚辉
-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 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MDS患者造血功能及HIF-1α、VEGF水平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造血功能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84例MDS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HAG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地西他滨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统计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造血功能、血清HIF-1α、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3、4.043,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可溶性转铁蛋白(sTfR)、HIF-1α、VEG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84、6.111、15.237、5.402,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日常活动、社会功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4、5.375、6.814、7.102,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MDS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造血功能,降低血清HIF-1α、VEGF水平,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闫春梅白忠旭
- 关键词:地西他滨造血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
- 内镜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后并发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5~62岁,平均(27.63±14.99)岁;6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时采用椎间孔入路,2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策略,应用腿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症状复发的时间间隔为18~90 d,平均(47.13±22.95)d。在保守治疗期间,2例患者疼痛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疼痛进行性加重。7例患者假性囊肿较前突出椎间盘增大,2例假性囊肿向上或向下游离。假性囊肿位于侧隐窝区6例,椎管中央区2例。翻修手术的时间间隔为6~90 d,平均(26.25±27.99)d。经皮穿刺抽吸治疗2例,其中1例患者疼痛无缓解后再次行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其余6例均行内镜下髓核摘除术。NRS评分从翻修术前的(7.50±0.76)分降至翻修术后的(1.38±1.06)分(t=13.301,P=0.000)。按MacNab标准评定,2例患者为优,6例为良。结论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是脊柱内镜术后罕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多见于年轻男性患者,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剧烈、快速进行性加重是行翻修手术的适应证,翻修手术建议行内镜下囊肿切除。
- 白忠旭李广伟王红军孙晓智
- 关键词:翻修手术
- 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英文)被引量:6
- 2015年
-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 李广伟王红军孙晓智陈林斌高宇亮白忠旭程新胜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内翻畸形软组织平衡随访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0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PVP治疗的102例(145椎)OVCF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X线检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后凸角,并统计手术有效率。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6.69±1.14)分将至术后3 d的(2.25±0.84)分,ODI由术前的(65.96±8.36)分降至术后的(28.6±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后3 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或末次随访)的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角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患者术后完全缓解95例(93.14%),部分缓解5例(4.90%),总有效率为98.04%(100/102)。结论PVP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OVCF安全有效。
- 李广伟白忠旭赵文奎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
- Mini-CHOP方案治疗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 2021年
- 目的评价mini-CHOP方案治疗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3例老年(年龄>70岁)AITL患者,给予mini-CHOP方案治疗6~8个周期,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3例老年AITL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轻度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ini-CHOP方案治疗老年AITL患者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 闫春梅白忠旭
- 关键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
- 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被引量:3
- 2023年
- 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full-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FELD)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法[1、2],减压区域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postoperative discal pseudocyst,PDP)形成是罕见的FELD并发症,该并发症由Young等[3]于2009年首次报道.目前,报道PDP的中外文献较少,对PDP发病机制、病程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报道罕见.临床上症状性PDP出现时间约为术后1个月,其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相似;大部分PDP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通过保守治疗症状均能缓解[4.5].少量PDP患者经各种保守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且症状呈快速进行性加重趋势[5-8].我们对2015年~2020年间的PDP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明确PDP的临床特征、形成机制和治疗策略.
- 白忠旭赵文奎
- 关键词:腰椎间盘切除术假性囊肿症状性术后症状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DD)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017-01—2021-01收治的32例腰椎DD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OLIF组和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组(LLIF组),每组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价VAS评分和ODI评分,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和融合节段前凸角(FSL)。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12个月随访。OLIF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LLIF组,术中输血例数和椎间融合器沉降例数显著少(短)于L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LL、FSL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IF和OLIF均是治疗腰椎DDD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融合手术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腰椎前凸。但OLI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需输血的患者少,以及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低等优势。
- 白忠旭闫春梅王庆李广伟张保权
- 关键词:腰椎融合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生存质量状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2例AIT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F-36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将生存质量总分≥72分定义为生存质量好,<72分为生存质量差,并收集患者相关资料,筛选出AITL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总平均分为(69.32±6.82)分,治疗后总平均分为(101.62±8.65)分。生存质量好组与生存质量差组在文化程度、疾病认知度、家庭收入、疾病复发、婚姻状况、居住情况、淋巴结肿大、贫血和乳酸脱氢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β=2.225,OR=10.596,95%CI 6.363~29.853)、疾病认知度(β=0.992,OR=3.103,95%CI 1.256~9.285)、家庭收入(β=2.832,OR=12.696,95%CI 4.663~32.593)、疾病复发(β=3.256,OR=15.526,95%CI 3.925~28.533)、婚姻情况(β=2.069,OR=18.516,95%CI 4.355~30.563)、居住情况(β=2.005,OR=13.821,95%CI 4.189~33.253)、淋巴结肿大(β=1.325,OR=10.031,95%CI 2.133~22.683)和乳酸脱氢酶(β=6.358,OR=11.852,95%CI 5.278~26.360)是AITL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ITL患者生存质量相对较差,文化程度、疾病认知度、经济收入、疾病复发、婚姻状况、居住情况、淋巴结肿大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
- 闫春梅白忠旭
- 关键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