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苯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正>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模拟苯分子在CuCl(111)面的吸附行为。对苯在CuCl(111)表面不同吸附位和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构型进行构型优化和频率以及轨道的计算,讨论了各种吸附位的稳定性,探讨了芳香...
- 陈文凯王霞
- 关键词:苯密度泛函理论
- 文献传递
- 甲醇在CuCl(111)表面吸附和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正>汽车尾气已成为当今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并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而剧增,而推广使用清洁的甲醇燃料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1]。甲醇燃料作为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
- 王霞徐香兰孙宝珍陈文凯
- 关键词:甲醇密度泛函理论
- 文献传递
-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和NO在CuCr2O4(100)表面的吸附
- <正>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晶体是一类重要的混合金属氧化物,在非金属无机材料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在铜尖晶石催化剂中当铜占据四面体空隙时催化活性较高,而在常式尖晶石CuCr2O4中Cu2+有序地占据四面体空隙。研究CO...
- 徐香兰陈文凯孙宝珍王霞李俊篯
- 关键词:CONO
- 文献传递
- O2在CuCr2O4(1OO)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 具有常式尖晶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Cr2O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催化剂,对加氢反应,甲醇的脱氢反应,CO-NO转化反应,N2O催化解离反应以及CO氧化反应[4-6]都有很好的催化郊果。另一方面,研究O2在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 徐香兰王霞孙宝珍李俊篯陈文凯
- 关键词:O2尖晶石结构密度泛函活化能
- 文献传递
- 氧分子在Cu_2O(111)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英文)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氧原子和氧分子在完整和存在缺陷的Cu2O(11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配位饱和的CuCSA位,而对于氧分子,则强烈倾向于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CuCUS位。氧分子在含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的优势吸附位为平行吸附于空位上方的桥位。过渡态的计算表明氧分子在缺陷表面的解离是一个活化能很小的放热过程。
- 孙宝珍陈文凯王霞李奕陆春海
- 关键词:氧密度泛函理论解离
-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氯气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被引量:8
- 2007年
-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氯气分子在CuCl(111)表面的吸附为解离吸附;单层覆盖度为0.50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氯气分子平行吸附在CuCl(111)表面时最稳定,吸附能最大,达364.5kJ·mol^(-1);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后的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相比,都发生了红移;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氯气分子的电荷转移。氯原子吸附的计算结果显示氯原子以穴位稳定的吸附在CuCl(111)表面。
- 王霞陈文凯孙宝珍陆春海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解离CL2
- 氧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氧分子和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对氧分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相关计算和比较发现,覆盖度为0.25单层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氧分子倾斜地吸附在CuCl(111)表面的顶位时比较稳定,吸附后O2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O2分子相比发生了红移.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O2分子的电荷转移.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以穴位(hollow)吸附在CuCl(111)表面,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和态密度分析对氧原子在CuCl表面的吸附行为作了进一步探讨.
- 王霞陈文凯徐香兰陆春海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氧气氯化亚铜
- 苯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讨了苯分子在CuCl(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下不同吸附位上的平行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随覆盖度的减小,吸附作用增强,Cl位上的吸附是稳定的吸附模式,在低覆盖度下吸附能约为74 kJ/mol,在顶位和穴位上的吸附属于较弱的物理吸附.同时对吸附前后的电子布居和态密度进行了分析.吸附过程中,苯分子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Cu的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苯的反键π轨道.
- 陈文凯王霞陈展虹陆春海郑金德
- 关键词:苯氯化亚铜密度泛函理论
-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r_2O_4(100)表面的吸附被引量:3
- 2007年
-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在CuCr2O4(100)表面4个可能吸附位的顶位吸附。结果表明:表面铜(Cu)和铬(Cr)为活性吸附位,吸附能分别为98.1kJ·mol-1和92.9kJ·mol-1。对活性吸附位Cu位和Cr位考虑了NO以N端和O端2种吸附取向的吸附,发现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O端吸附为简单的物理吸附。在2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红移。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端吸附时NO分子失去电子;对NO吸附前后的态密度分析可知,对Cu位和Cr位N端吸附NO的2π轨道得到电子。本文并进一步讨论了NO分子在CuCr2O4(100)表面Cu位和Cr位的成键机理。
- 徐香兰陈文凯王霞陆春海李奕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被引量:4
- 2007年
-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R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NO吸附在CuCl(111)表面Cu原子上的top位时为稳定的吸附;覆盖度为0.25 mL时吸附比较稳定;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有利,N端吸附时为化学吸附,O端吸附时为物理吸附.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从Cu原子向NO分子的电荷转移,且O端吸附时电荷转移更多.N端吸附和O端吸附时,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均红移,同时O端吸附时红移更多.
- 王霞邓昭浦孙宝珍徐香兰陈文凯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