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 作品数:59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玉米螟虫害防治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螟虫害防治设备,其结构包括移动轮、支撑底板、电控箱、防治主机,移动轮固定安装在支撑底板底部四角,并且支撑底板上端面前方设有电控箱,搅拌的过程中混药箱内部容易产生螺旋惯性,通过扭力轴为摆动板施加弹性扭力...
- 刘兴龙王宇王晓曦王克勤季宏平李静黄元炬王春刘宇
- 蛇床子素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及诱抗剂与其协同增效作用评价
- 2023年
- [目的]明确蛇床子素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植物诱抗剂与其协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了蛇床子素对稻曲病菌菌株WC49和AC27的菌丝生长、产孢能力、培养滤液毒力和致病力的影响;田间药效试验测试了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和生物药剂1%蛇床子素对稻曲病防治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蛇床子素在质量浓度55 mg/L时,其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产孢能力、培养滤液毒力和致病力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诱抗剂和生物药剂分别在分蘖后期和叶枕平时期协同应用,2者的协同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独施用。[结论]蛇床子素对稻曲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与植物诱抗剂的协同应用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
- 王春王芊黄元炬刘会王宇蒋希峰
- 关键词:稻曲病蛇床子素抑菌活性诱抗剂
- 大豆蚜非寄主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筛选
- 2015年
- 为筛选对大豆蚜有杀虫活性的物质,以大豆蚜作为供试靶标昆虫,采用载蚜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7种大豆蚜非寄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大豆蚜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50mg·mL-1苍耳、黄花蒿、蒙古蒿、马齿苋的提取物处理大豆蚜48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65%以上,其中苍耳和蒙古蒿表现出较强的毒力,LC50值均小于20mg·mL-1,二者的杀虫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 王春王芊李新民徐伟钧
- 关键词:大豆蚜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
- 浅谈野大豆的生产防除问题被引量:1
- 2021年
- 野大豆与栽培大豆同科同属,且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远强于栽培大豆。文章针对东北地区旱田中野大豆的防除问题进行了介绍,建议采取以农艺措施为主,结合除草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从合理轮作、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化学防除几个方面介绍了防除技术,并对除草剂进行了简要介绍。
- 黄元炬董爱书王春赵长山
- 关键词:野大豆杂草防除除草剂
- 一种玉米黏虫防治喷雾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玉米黏虫防治喷雾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壁中部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下壁与底板上壁固定连接,所述水箱上壁中部连接有喷雾组件,所述底板下壁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
- 王宇刘兴龙王克勤季宏平李静黄元炬王春刘宇
- 一种稻壳深松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稻壳深松机,涉及农业用具领域,稻壳深松机包括机架、料斗、地辊、导料装置和深松铲,料斗设置于机架内,地辊设置于机架后端,导料装置进料口与料斗出料口相连,深松铲固定于导料装置前端,料斗内设置有用于搅拌稻壳的...
- 王秋菊焦峰刘峰张海滨常本超王春张久明姜辉
- 文献传递
- 植物叶片固定装置
- 植物叶片固定装置。它涉及一种叶片固定装置。在生物工程领域中,经常涉及到对生长中的植物叶片进行研究,植物叶片由于自身结构和形状导致难以定位,手工制作的临时定位装置灵活性差且无法反复使用,缺少专门有效的定位装置。本产品中平动...
- 刘春来王爽杨帆夏吉星刘亮李新民王芊刘宇王春苏保华李志勇
- 文献传递
- 不同品种水稻对乙氧氟草醚的敏感性测定
- 2024年
- [目的]为明确不同品种水稻对乙氧氟草醚的敏感性,提高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方法]选取了38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乙氧氟草醚对不同品种水稻株高、产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对于耐药性水稻品种来说,株高恢复度高,在6.1%~32.54%之间,且产量不受药剂影响;对于中耐性水稻品种来说,株高恢复度较高,在-10.02%~26.97%之间,产量损失在1.67%以内,与各自对照产量相比差异不显著;对于敏感性水稻品种来说,株高恢复幅度较小,在-6.17%~7.18%之间,产量损失在2.08%~5.67%,与各自对照产量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不同品种水稻对乙氧氟草醚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于耐药性水稻品种而言,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可安全使用乙氧氟草醚,对于敏感水稻品种而言,可与其他药剂混配使用或者选择替代药剂。
- 张苏新黄元炬王春李广雨王芊刘亚光
-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水稻敏感性
- 一种植物病害组织采样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病害组织采样装置,涉及植物采样技术领域,包括手柄和采样刀,采样刀呈筒状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手柄的一端,第一开口处固定设置有尖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病害组织采...
- 王春黄元炬王芊李广雨张苏新刘兴龙王宇蒋希峰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23年
-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 刘兴龙王克勤王晓曦王宇王春
-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