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亮

作品数:20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西安交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血管
  • 6篇内皮
  • 5篇血管瘤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生长...
  • 4篇受体
  • 4篇细胞
  • 4篇内皮生长因子
  • 4篇海绵状
  • 4篇海绵状血管瘤
  • 4篇肝癌
  • 4篇肝海绵状血管...
  • 3篇免疫
  • 3篇抗体
  • 3篇肝细胞
  • 3篇肠癌
  • 2篇低位保肛
  • 2篇性激素
  • 2篇性激素受体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19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市儿童医...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王志亮
  • 10篇徐心
  • 8篇李国威
  • 5篇曹罡
  • 5篇李杰
  • 4篇程玮
  • 4篇闫堃
  • 4篇黎一鸣
  • 4篇纪宗正
  • 3篇李宗芳
  • 2篇徐金锴
  • 2篇段降龙
  • 2篇张立
  • 2篇周娟
  • 2篇解乃昌
  • 2篇杨安宁
  • 2篇杨屹
  • 1篇孟小芬
  • 1篇张莹
  • 1篇杨荔

传媒

  • 4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国外医学(医...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健康之路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肿瘤药学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3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良性肿块微创旋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肿块微创旋切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操作的安全性和优势,为其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双盲随机数法将患者按2∶1比例分配入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微创旋切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的手术,术前准备流程及术后护理方法无差异。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病历资料,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操作时间(35.5±4.1min)、手术切口(5.2±0.7mm)、住院日(2.0±0.4 d)、术中出血量(17.6±8.0mL)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t2=5.67,t3=3.84,t4=4.21,P值均<0.05)。两组均无大出血、皮肤或胸大肌烫伤、皮肤瘀斑、表面凹陷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乳腺外形无明显变化,超声复查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乳腺皮肤感觉正常。结论微创治疗在治疗效果、美容需求、节约医疗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符合外科快速康复理念,同时可较大程度的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闫堃程玮徐心高楠王梦杨荔李杰王志亮介鹏渊黎一鸣纪宗正
关键词:微创旋切术乳腺肿块康复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及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病理结构和性激素受体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的13例CHL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38例CHL患者采用同位素放免法测定术前外周血性激素(E2、PRO、T)水平,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瘤组织中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①瘤周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团簇状排列,细胞核大,染色质浓,核分裂相多见,胞浆中细胞器、吞饮小泡丰富;瘤中内皮细胞呈扁平状,连接中断或脱落,核染色质淡,细胞器肿胀,血窦壁可见红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核大,染色质浓,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融合、排列紊乱,并发生玻璃样变性,弹力纤维断裂扭曲。②CHL男性患者外周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男性,女性CHL患者血睾酮(T)及E2水平较正常女性为低,增殖型和萎缩型CHL患者外周血E2,孕激素(PRO),T无显著性差异。③雌激素受体(ER)在增殖型CHL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微缩型(P<0.05)。孕激素受体(PR)在两性、两型中表达很低。结论:①瘤周CHL内皮细胞增生状而瘤中则变性纤维化,可能是血管瘤增生发展的共性,可解释临床上CHL增长、萎缩,瘤体中央纤维化而周边增生等诸现象。②CHL男性患者血E2增高,而女性血E2及T降低,提示CHL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的高表达可能与CHL增长有关。
王志亮徐心李国威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瘤放射免疫测定
三镜联合下治疗胆总管结石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下应用鼻胆管引流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同期微创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4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手术分为两组,一组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术,另一组行三镜联合,胆管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三镜联合)。其中LCBDE组33例,三镜联合组31例。并对病人住院费用、胆汁引流量、腹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32例行腹;32例行三镜联合下鼻胆管引流术,其中31例手术成功,1例改为LCBDE。2例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无胰腺炎发生。对比分析三镜联合组手术较LCBDE住院费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引流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镜联合下鼻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结石,达到了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的目的,可作为目前治疗胆道结石的理想选择。
张立李杰杨屹张迪孟小芬路燕王志亮曹罡
关键词:胆道镜十二指肠镜鼻胆管胆管结石
肿瘤相关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性状分析、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以正常人为对照探讨内皮祖细胞在肝癌患者中组织学分布的差异性、分析其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细胞形态变化、增殖和管形成能力改变。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珠贯序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用条件分化培养基进行分化刺激培养,直到分化成熟为内皮细胞。流式检测其生物标志物变化情况。分化潜能,倍增能力,功能状况。结果:单个核细胞经条件诱导培养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表现出部分血管内皮的功能特征。肝癌患者骨髓、外周血与正常人无差异,脾内内皮祖细胞系分化明显增强。结论:来源于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布于多个组织中,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进而成熟为内皮细胞,此过程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肝癌患者脾脏为此过程提供了最佳的分化诱导内环境。
闫堃程玮徐心王志亮李杰纪宗正黎一鸣吴涛曹罡段艳霞
关键词:血管生成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性状脾脏
腹腔镜与开腹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对比研究
2018年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84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行开腹全系膜切除术)与研究组(行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各42例。评价两组术中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1年内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生存率。结果:(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中,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在术后并发症对比中,研究组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9.05%(P<0.05);(3)1年时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生存率对比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均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但前者在出血量、恢复速度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适于临床应用。
郝君锋王志亮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腹腔镜
帕洛诺司琼预防腹腔镜低位保肛直肠癌根治结合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及安全性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低位保肛直肠癌根治结合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术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进展期直肠癌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和托烷司琼组,每组100例。两组均接受腹腔镜低位保肛直肠癌根治术结合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综合治疗,帕洛诺司琼组和托烷司琼组在综合治疗前30 min分别予帕洛诺司琼0.25 mg iv和托烷司琼5 mg iv。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日,帕洛诺司琼组和托烷司琼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31%和46%,术后3 d内分别为31%和48%,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术后第2日的恶心发生率和各时间点的呕吐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头痛、便秘、腹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帕洛诺司琼组眩晕的发生率低于托烷司琼组(7%vs. 17%, P <0.05)。结论帕洛诺司琼预防腹腔镜低位保肛直肠癌根治术结合缓释型氟尿嘧啶植入综合治疗后所致恶心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且安全。
闫堃程玮曹罡徐心王志亮李杰黎一鸣纪宗正
关键词:帕洛诺司琼手术后恶心呕吐保肛
供者肝铁离子浓度作为肝移植后早期纤维化进程的预测指标
2006年
“肝铁离子”可能在非血色素沉着性肝病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共同致病因素,但是“肝铁离子”是否促进肝移植后的纤维化产生仍不清楚。为证明“肝铁离子”浓度是否可能在慢性丙肝患者移植后频繁观察到的快速纤维化进程中起了作用,在供者手术时测量“肝铁离子浓度”,用回顾性历史调查68名受试者资料(49男,19女),其中38人是丙肝阳性。在供者肝活检中,肝铁浓度范围为按体重25~7100μg/g干重,19个月后的中期随访,9个患者(5个丙肝阳性)出现分期评分〉3;年龄〉50岁的供者中,分期评分中得到高分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呈现显著相关性。在女性丙肝阳性受者,移植肝铁浓度〉1200μg/g干重,与每月纤维化进程〉0.15个单位相关(4/4对1/7,P〈0.01)。移植肝铁浓度可能是由于在女性受者中丙肝的反复发作而导致的早期纤维化进程中的因素之一。
杨安宁王志亮
关键词:纤维化丙肝病毒肝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实验性肝癌的生长抑制
2001年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对实验性肝癌的生长和肿瘤内部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在已建立的肝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瘤灶旁 ,多次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 ,用 CD3 1 的免疫组化标记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用肿瘤的长轴×宽轴估计肿瘤的大小。结果 :在注射方案结束 1,2周后 ,同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肿瘤大小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0 1和 P <0 .0 5 ) ,2周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P <0 .0 0 1)。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能通过抑制肿瘤内部微血管的生成 。
解乃昌李国威王志亮
关键词:异种移植肝细胞性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
脂肪酸合酶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酶(FAS)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细胞中脂肪酸合酶的表达情况,以及脂肪酸合酶对人高转移性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影响作用。应用C75处理后观察FAS表达变化及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脂肪酸合酶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及人高转移性肝癌细胞株HCCLM3中异常高表达。随着C75浓度增加肝癌细胞中脂肪酸合酶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自身增殖下降。结论:脂肪酸合酶在肝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随着表达量的增高直接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此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相关靶点。
徐心周娟杨屹徐金锴王志亮
关键词:细胞增殖
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从肝海绵状血管瘤(CHL)超微结构探讨CHL组织起源,以及组织结构与临床特征关系.方法:对8例CHL切除标本进行电镜观察.1例按常规电镜样品制备,7例用弹力纤维特异染色的丹宁酸块染后,按常规电镜样品制备,经LKB-V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H-600,JEOL-100SX和扫描电镜KYKY-2000进行观察.结果:血窦腔由单层内皮细胞覆盖,血窦腔蜿蜒迂回,呈迷宫状结构组成.正常内皮细胞为扁平状,细胞器减少,有吞饮小泡和微丝,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和桥粒连接.内皮细胞下有弹力纤维,中膜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外膜层有丰富胶原纤维.此与微动脉结构相似.CHL内皮细胞多肿胀,核仁边移,突向血窦腔成柱状.随程度加重,粗面内质网囊泡样改变,直至内皮细胞由内膜层脱落,坏死.间质中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分割弹力纤维,并可由内皮细胞缺损处填充于血窦腔内,发生纤维化.瘤体中无正常肝细胞和肝窦结构.由于瘤内无肝小叶,所以瘤体无双重供血组织结构,CHL由动脉供血.蜿蜒迂回、迷宫样血窦腔,可以解释影像学特征(肝血管造影、CT增强).内皮细胞退行性变化和间质中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导致CHL纤维化,并自行萎缩.结论:CHL血窦腔结构类似微动脉,起源于肝脏微动脉血管畸形病变.CHL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也不易自发破裂出血.
孙晓力李国威扬少毅刘清峰王志亮李宗芳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微结构血供纤维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