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涛 作品数:45 被引量:29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矿业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矿山裂隙发育区域浇筑封堵层,同时在矿山顶部的沟谷区域设置至少一个拦水坝,每个拦水坝的底部连通有引水管,引水管的下端延伸至矿山的底部;在巷道的出... 王宁涛 刘亚磊 王清 谭建民 周丹坤 李梦茹 韩会卿文献传递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方法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被引量:10 2010年 大气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依据多年的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经过筛选和分析,选取巴东县有时间记载的274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209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有关,占总数的76.3%。本文通过随机选取其中61处地质灾害与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巴东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降雨量和有效过程降雨量,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为巴东县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彭轲 王宁涛 谭建明 李明关键词:临界降雨量 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一种适用于无井地区的地下水定深分层取样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取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无井地区的地下水定深分层取样装置与方法。该装置至少包括取样机构、连接机构和地下进样机构,取样机构包括第一取样机构、第二取样机构、取样瓶、气相单向阀、嵌套式分流机构、球阀和井... 刘学浩 王清 王宁涛 肖威文献传递 武汉市1987—2009年城市发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城市发展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破坏,促使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及动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遥感监测手段,选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了武汉市1987—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居住用地的分布特征和面积,并结合其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完成了武汉市22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另外选取人口、经济、流动人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圈规划5个因素,完成了武汉市城市发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期城市经济增长为主要因素,后期则是政府规划和引导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王宁涛 崔放 陈植华 史婷婷关键词:城市发展 驱动力 LANDSAT 福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6 2015年 通过在福州市城区进行现场调查采样与测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0~20cm表层土壤中5种典型重金属的累积状况,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参照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福州市城区土壤中Hg、Cd、Pb积累明显,分别超过土壤背景值的183.95%、177.78%、55.19%;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Hg污染最严重,Cr污染最小;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福州市城区各功能区综合污染指数大小排序为工业区〉交通区〉居住区〉公园区,且均属于重度污染。 陈雯 龙翔 王宁涛 刘慧关键词:城市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香溪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估算了香溪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并通过野外土样采集和室内测试获取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选取信息熵模型定量研究香溪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成土母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厚度、坡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流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5.18Tg,香溪河流域SOC密度主要集中在6.00~16.00kg/m2范围内,SOC密度呈现流域北部高、干流高,其他区域SOC密度高低相间的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主要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类型的地理分布关系密切。香溪河流域各种土壤类型对各级有机碳密度的信息熵值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对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作用与香溪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碳库计算结果一致,高山区,林地、农田和灌丛利于高密度有机碳的存储;植被覆盖度越高,越利于有机碳的存储;土壤厚度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高,而坡度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信息熵法实现了对各影响因子定量计算分析,结果较合理和可靠。 史婷婷 陈植华 王宁涛 金晓文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香溪河流域 云应盆地东北部含水层结构特征及地下水转化模式 被引量:5 2019年 云应盆地东北部属鄂北贫水地区,赋存于古近系—第四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亟需查明含水层的结构、含水层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等基本条件,为研究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将研究区划分为单层含水层与双层含水层结构两个亚区(6个小区)。并通过地下水水位动态长期监测,获取了区内不同含水层的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建立了区域地下水转化的概念模式,即:研究区地下水以接受山前降雨入渗及风化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为主,主要以水平径流的形式经古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系孔隙承压含水层往澴水方向运移,而后进入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在不同季节补排模式不同,雨季地表水(澴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向地表水(澴水)排泄。古近系孔隙-裂隙水与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联系密切互为补给,共同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垂向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决定了区内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的条件较差,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总体较贫乏,建议重点利用区域地表水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常威 黄琨 胡成 王清 王宁涛一种宽量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文地质参数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宽量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包括:基于热扰动技术的地下水流速测定模块;基于流体力学模型的地下水流速测定模块;以及,固定所述基于热扰动技术的地下水流速测定模块和所... 刘学浩 王清 王安礼 王宁涛 黄长生文献传递 长江上游磨刀溪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被引量:1 2022年 磨刀溪流域为长江上游支流流域,流域内地质灾害以中—小型规模的滑坡和崩塌为主(合计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9.0%),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三峡地区具有代表性。为查明磨刀溪流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特征,选取坡度、坡向、高程、斜坡结构、一级水系、其他水系、地层、构造、县乡公路、省道与国道10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法分别开展滑坡、崩塌的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叠加计算矩阵,综合计算得出磨刀溪流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磨刀溪流域可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不易发区4类分区,面积分别为416.80、892.16、829.07、966.60 km 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43%、28.74%、26.70%、31.13%。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沿主要水系分布,表明水系分布是流域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控制条件。 徐锦宏 翁茂芝 胡元平 王宁涛关键词:地质灾害 滑坡 崩塌 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下水流场的硫铁矿山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矿山裂隙发育区域浇筑封堵层,同时在矿山顶部的沟谷区域设置至少一个拦水坝,每个拦水坝的底部连通有引水管,引水管的下端延伸至矿山的底部;在巷道的出... 王宁涛 刘亚磊 王清 谭建民 周丹坤 李梦茹 韩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