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兵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切除术中肝断面的技术处理被引量:5
- 2013年
- 肝脏外科迅速发展,肝切除术明显增加,其中术后出血、胆漏难以避免.术后出血可能发生在肝断面出血、胆道出血、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分析术后出血等的原因主要包括:(1)术中肝断面的处理存在疏漏,血管结扎不可靠,导致肝断面渗血所致;(2)术中肝断面处理时,仅缝合表面而留有死腔,腔内血液压力增高后由肝断面或者胆道流出;(3)肝断面缝合时张力较高,术后肝脏组织坏死、感染,形成感染坏死灶导致周围血管与胆管瘘,从而胆道出血[1];分析术后胆漏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中肝断面细小胆管漏未处理;(2)肝断面的肝组织坏死,末梢胆管漏胆汁;(3)术中未对大的胆管断端结扎;(4)肝断面的创面感染;(5)术后胆道梗阻致胆管压力升高[2].再分析其它的各种并发症,如术后肝功能衰竭、膈下感染、腹水等,都直接或者间接与术中肝断面的处理相关.由此可见,术中对肝断面的尤为重要.分析本院2008年以后肝切除术392例,讨论肝断面的技术处理方法,以减少术后出血及胆漏的发生率.
- 王建新蔡卫华肖旭王卫兵陈骏蔡邢峰
- 关键词:肝切除术胆漏并发症
- 术中白试验在肝切除术中肝断面漏胆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白试验在肝切除手术中检测漏胆的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肝切除手术中采用白试验联合干纱布擦拭法检测漏胆56例。即在肝切除手术操作末期,用干纱布擦拭法确认无漏胆后,经胆囊管或左右肝管插管注入5%无菌脂肪乳剂10~30mL,同时用手阻断远端胆总管。观察肝切除手术创面的白色液体渗出情况,对渗出白色液体处予以间断缝合。重复操作,至断面无白色液体渗出为止。结果56例患者经术中检测,发现漏胆17例(漏胆检出率为30.4%),每例发现漏胆1~6处(平均2.9处),术中均予以确切缝合以关闭漏胆处,且重复试验操作,证实均再无漏胆。术后发生漏胆2例(3.6%),经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全部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6个月(平均3.8个月),无膈下积液或膈下感染病例发生。结论术中自试验能够发现漏胆的精确部位,不会污染肝切除手术创面,并能够无限次地重复试验,值得临床推广。
- 王建新蔡卫华肖旭王卫兵陈骏蔡邢峰
- 关键词:肝切除术
- 胃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0例临床分析
- 2003年
- 我院于1995年~2002年之间共收治胃溃疡、胃癌、胰头癌而行部分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包括毕Ⅰ、毕Ⅱ式)计186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功能性排空障碍10例,采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1岁~72岁。其中因胃癌或胃溃疡手术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4例、毕Ⅱ式吻合3例,因贲行胃癌行近端胃切除、食道残胃吻合1例,因胰头癌根治行残胃空肠吻合2例。
- 刘华王卫兵
- 关键词:胃切除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术后非手术治疗
- 非离断术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4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远端胃癌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并行非离断术Roux-en-Y吻合。手术时间为(210.8±40.2) min,非离断术Roux-en-Y吻合时间为(44.8±8.2) min,术中出血量(56±24) mL。本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8±1.2) d,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3.5±0.8) d,术后住院时间为(10.8±1.5) d。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均无术后腹腔出血、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肠黏连等手术并发症。随访显示:25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术后1月行口服泛影葡胺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30 min造影剂完全排空23例(92.0%)。无造影剂食管反流,无输入袢再通发生。术后3个月行胃镜复查,发现吻合口均通畅,未发现残胃炎。结论:Roux-en-Y吻合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降低了碱性反流发生率,保证了肠道肌电传导的完整性,从而降低了Roux滞留综合征的发生率。术式操作简单,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和狭窄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卫兵卢朝德毛毳
- 关键词:胃癌远端胃癌根治术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术后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的35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术后并发症、肝功能、肿瘤指标等进行分析,评估腹腔镜下行微波消融治疗肝原发肿瘤的疗效。结果35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完全消融率达95.9%,术后肝功能(转氨酶指标)逐渐好转。术后1周,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及异常凝血酶原均进行性下降。35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有29例患者出现低热,无需特殊处理自行恢复;1例患者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2例患者出现膈下包裹性积液。术后复查肝功能,35例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经护肝治疗后,转氨酶水平进行性下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本组患者术后未出现肝衰竭、胆汁渗漏、消化道穿孔等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取得与单纯手术切除相似的疗效,并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 王卫兵卢朝德毛毳
- 关键词:腹腔镜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并发症转氨酶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早期抗凝治疗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研究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对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1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凝组(76例)和对照组(64例),抗凝组术后早期根据血小板计数予以川芎嗪、阿司匹林、低分子量肝素等药物进行早期抗凝治疗;对照组术后早期不进行抗凝治疗,术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B超或CT检查是否存在门静脉血栓.结果 抗凝组和对照组在脾切除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组:(95.73±28.06)×109/L比(38.41±11.96)×109/L、(3.61±0.18) mg/L比(0.42±0.09) mg/L,对照组:(92.56±27.25)×109/L比(35.13±11.38)×109/L、(3.26±0.16) mg/L比(0.37±0.09) mg/L,P< 0.05].术前及术后第2天两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10例,抗凝组发生门静脉血栓3例,抗凝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3.95%(3/76)]与对照组[15.62%(10/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 王建新肖旭王卫兵陈骏蔡邢峰
- 关键词:脾切除术门静脉抗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