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燕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老年
  • 4篇动脉
  • 4篇颈动脉
  • 3篇他汀
  • 3篇伐他汀
  • 3篇阿托
  • 3篇阿托伐他汀
  • 3篇斑块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膜
  • 2篇动脉内膜中层...
  • 2篇中层厚度
  • 2篇他汀治疗
  • 2篇内膜
  • 2篇内膜中层厚度
  • 2篇颈动脉内
  • 2篇颈动脉内膜
  • 2篇颈动脉内膜中...
  • 2篇阿托伐他汀治...
  • 2篇超声

机构

  • 7篇成都市老年病...
  • 2篇成都市第五人...

作者

  • 8篇沈燕
  • 3篇杨永学
  • 3篇赵晓平
  • 3篇黄远东
  • 3篇张林
  • 3篇杨大兴
  • 2篇温艳婷
  • 1篇邹文淑
  • 1篇尹小华
  • 1篇阳波
  • 1篇雷建国
  • 1篇罗雪
  • 1篇尹小华
  • 1篇杜小丽

传媒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维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76例非瓣膜病变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和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观察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治疗3、6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0.51和r=0.03、1.12,均为P〉O.05)。治疗1年后,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48.4%和73.5%,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26±4.85)mm和(34.38±3.85)mm,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t=4.33,P〈O.05),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t=2.66,P〈O.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随着时间延长,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越好,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杨永学杨大兴沈燕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显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2例右下腹痛的患者进行阑尾区超声检查,并与61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且得到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根据阑尾超声改变程度分类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诊断符合率89.9%。且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管壁血流显示低于成人,阑尾穿孔发生率高于成人。结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而超声检查可发现异常肿大的阑尾,可作为老年急性阑尾炎的常规检查手段。
沈燕温艳婷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老年超声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6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斑块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发病率最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目前是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良好手段,它可以清楚观察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性质、部位、管腔狭窄程度。
沈燕王渊霞温艳婷
关键词:老年人彩色多普勒超声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经强化降脂后,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102例确诊为老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10mg/d)48例及强化降脂组(20mg/d)54例,治疗1年后检测TC、LDL-C、HDL-C和TG水平,超声观察CIMT最厚处和最薄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FMD)及颈动脉斑块指数(PI)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1年CIMT最厚处和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CIMT最薄处、FMD、TC、LDL-C和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降脂组:CIMT最薄处(0.85±0.20)、(0.83±0.22)mm,FMD(3.85±1.41)%、(7.91±1.05)%.TC(6.46±1.19)、(4.82±1.26)mmol/L,LDL-C(4.71±1.00)、(3.16±1.00)mmol/L,TG(1.55±0.45)、(1.49±0.44)mmol/L;强化降脂组:CIMT最薄处(0.84±0.20)、(0.63±0.17)mm,FMD(3.74±1.38)%、(10.25±1.58)%,TC(6.36±1.06)、(4.10±1.00)mmol/L,LDL—C(4.73±1.01)、(2.28±1.26)mmol/L,TG(1.56±0.53)、(1.50±0.49)mmo]/L,P均〈0.05]。而且治疗后1年强化降脂组较常规降脂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MT。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杨永学张林雷建国沈燕杨大兴黄远东赵晓平杜小丽
关键词:内膜中层厚度阿托伐他汀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斑块6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I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Ⅱ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后,详细记录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部位、数目、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生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结果24周后,Ⅰ组、Ⅱ组TC、LDL-C显著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面积缩小,IM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少斑块数量,减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但半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黄远东张林赵晓平沈燕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老年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
N末端脑钠肽对急性呼吸困难病因诊断的价值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特别是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DHF)与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明确诊断的96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56例)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40例)的Nt-ProBNP水平,同时对25例DHF和28例COPD急性发作期的Nt-ProBNP、心脏彩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晚期流速峰值比(E/A)、E峰减速时间(DT),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肺功能(FEV1)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4121.05±3326.24)pg/mlvs(729.16±524.06)pg/ml,P<0.01];DHF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COPD亚组[(3853.97±2125.05)pg/mlvs(514.67±428)pg/ml,P<0.01]。结论测Nt-ProBNP简便、快捷,可作为鉴别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有临床价值的观察指标。特别对老年多发的、常见的、临床又难以判断的COPD与DHF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杨永学尹小华杨大兴沈燕
关键词:N-末端脑钠肽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形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10mg,qd及20mg,qd治疗60~80岁且伴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治疗,连续用药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检测血脂、血清肌酐(cr)、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IMT厚度或斑块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LDL-C和T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对60~80岁且伴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的降脂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但对IMT的作用在颈动脉各部位的改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赵晓平张林黄远东沈燕尹小华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阿托伐他汀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邹文淑沈燕阳波陈德助罗雪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尿酸血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