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玉莲

作品数:38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乳腺
  • 11篇乳腺癌
  • 11篇腺癌
  • 10篇乳腺炎
  • 10篇腺炎
  • 8篇中药
  • 7篇中医
  • 6篇细胞
  • 5篇乳痈
  • 4篇抑制剂
  • 4篇肉芽
  • 4篇芳香化酶
  • 4篇芳香化酶抑制...
  • 4篇非哺乳期
  • 4篇非哺乳期乳腺...
  • 4篇哺乳期乳腺炎
  • 3篇代谢
  • 3篇代谢异常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机构

  • 38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市宝山区...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8篇殷玉莲
  • 29篇陈红风
  • 14篇叶媚娜
  • 9篇周悦
  • 8篇吴晶晶
  • 8篇程亦勤
  • 6篇王冰
  • 3篇胡升芳
  • 1篇陈冰清
  • 1篇吕明慧
  • 1篇周昕
  • 1篇郑蔚
  • 1篇洪军
  • 1篇邓兵
  • 1篇陈昕琳
  • 1篇顾漫
  • 1篇李毅民
  • 1篇张珉军
  • 1篇金珏
  • 1篇方艺蓓

传媒

  • 6篇上海中医药杂...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新中医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哺乳期乳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24年
目的通过模拟高催乳素血症及免疫炎症状态,建立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大鼠模型,评价其乳腺局部炎症特征,为乳腺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12只,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实验性操作和药物处理;模型组连续7 d每日皮下注射1次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0 mg/kg,在注射首日后第10、20、30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注射7 d后,将200μL哺乳期SD母鼠乳汁混合200μL完全弗氏佐剂制备为油包水乳剂,多点皮下注射至模型组大鼠背部进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7 d后,再将油包水乳剂经多点皮下注射至大鼠第3、4、5对乳房进行末次免疫。末次免疫后连续观察乳房外观28 d,计算乳腺结节大小;并于第3、7、14、28天,通过HE染色分析乳腺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8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乳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含量,以综合评价造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可见乳腺皮肤破溃,并于破溃处闻及恶臭味,触诊及超声下可见乳腺结节形成。HE染色显示,末次免疫后第3天大鼠乳腺组织中正常导管及小叶结构消失,并见大量浆细胞浸润;第7天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坏死脱落,管周浆细胞、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浸润明显;第14天时可见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小血管及肉芽组织增生,间质内可见散在浆细胞;第28天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现象减轻,肉芽肿形成。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0天、第20天催乳素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01);模型组大鼠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28天时,乳腺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IL-1β含量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天时较对照组升高(P<0.01),第2
殷玉莲马丽娜屠思远陈玲叶媚娜陈红风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WISTAR大鼠催乳素免疫炎症
顾氏外科综合外治法治疗120例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采用顾氏外科综合外治法治疗120例粉刺性乳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总结。方法:统计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一般情况;总结顾氏外科综合外治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的治愈率、复发率、愈合时间等方面的临床数据,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顾氏外科综合外治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的治愈率为100.00%(120/120);复发率为3.33%(4/120);平均愈合时间为(42.72±9.22)d。本法术后疮口面积小于疮腔面积,且术前皮损面积>10cm2的患者术后疮口面积小于术前破损面积(P<0.05)。回顾性分析本法治疗的患者中既往经历多次手术治疗未愈者占85.00%(102/120);病变范围在2个象限及以上者占71.67%(86/120)。结论:顾氏外科综合外治法对病变范围和皮损面积较大且多次治疗未愈的复杂性粉刺性乳痈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整体治愈率较高,复发率低,对乳房损伤范围小。
孟畑程亦勤仇闻群叶媚娜王冰吴晶晶殷玉莲陈红风
关键词:粉刺性乳痈中医外治法浆细胞性乳腺炎
骨微环境内细胞因子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研究
2022年
骨转移作为晚期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存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骨相关事件,对患者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骨微环境主要包括骨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细胞外基质以及一系列细胞因子(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正常骨骼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乳腺癌肿瘤细胞经过增殖、外溢后到达骨骼,会破坏此平衡,造成骨微环境的失调,影响骨代谢健康,从而增加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风险,也是促进骨转移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并了解骨微环境内细胞及细胞因子与转移病灶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骨微环境对乳腺癌骨转移发生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范奕伟殷玉莲陈红风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极化为经典途径激活的M1型(促炎)与交替途径激活的M2型(抗炎),通过多方面能力影响创面愈合。本文综述了调控创面巨噬细胞极化的多种理化机械因素:高血糖水平阻止创面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组织滞留状态的铁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循环状态的铁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感染因素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生理性电场促进创面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基质硬度增强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等,并分析各因素影响创面愈合的机制,为创面修复提供更多思路。
程一凡殷玉莲陈红风
关键词:创面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细胞因子
270例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依据设计好的问卷,对270例粉刺性乳痈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粉刺性乳痈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按在本研究患者群中出现的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以下5方面:乳络(乳腺导管)不通畅,局部外伤,饮食不节,月经周期和产后哺乳状态,其他相关因素有高泌乳素血症、精神类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病史,还有压力、劳累等。结论粉刺性乳痈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2个方面,致病因素当属乳络内分泌物(似粉刺样分泌物)的积聚,诱病因素以乳络不通畅、外伤、饮食不节最常见。
吴晶晶程亦勤陈红风胡升芳叶媚娜王冰孟畑殷玉莲周悦仲芫沅
关键词: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致病因素
妊娠期急性乳腺炎诊治医案1则被引量:3
2019年
乳痈多好发于产后1 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称为“外吹乳痈”,占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称为“内吹乳痈”。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不慎易传变为“乳发”的疾病。内吹乳痛临床治疗手段因妊娠这一特殊生理阶段受到限制,治疗方法目前亦尚未有统一标准。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1]。本科室收治1 例妊娠期双乳并发急性乳腺炎延续至产后未见好转的患者,其病变范围几乎累及双乳全乳。入院后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预后良好,现将其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潘玲婷殷玉莲金琳莹沈梦菲程亦勤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补肾中药防治乳腺癌AIs引起的骨关节疼痛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对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治疗患者骨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绝经后乳腺癌AIs治疗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基础辨证中药汤剂中,加用补肾中药;对照组不加补肾中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氨基前端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的变化,以及对临床症状和VAS评分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PINP上升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β-CTX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能有效改善乳腺癌AIs治疗引起的骨关节疼痛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β-CTX抑制骨吸收、增加PINP水平促进骨形成有关。
李超然李甜殷玉莲张卫红
关键词:乳腺癌骨关节疼痛补肾中药芳香化酶抑制剂
陈红风教授调治乳腺癌术后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通过真实数据采集与机器学习的方法,深入挖掘上海市名中医陈红风教授调治乳腺恶性肿瘤术后的用药特色。方法: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信息系统中收集2011年8月—2021年6月近10年的陈教授门诊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再使用python3.7.6进行数据处理,分别从频次、关联规则、中医理论特色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将结果联系临床实际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统计处方13340份,药物以性平者居多占比33.55%;药味以甘味最多(137683,39.69%);归经多入脾经(100242,18.45%)。用药频次前5位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白术、南沙参、生黄芪及石见穿;核心药对为“白术-茯苓”(置信度97.96%);另外本次研究发现了一组乳腺癌术后基本方药组,由茯苓-白术-石见穿-南沙参-黄芪-白花蛇舌草-莪术组成。结论:陈红风教授调治乳腺癌术后注重调摄中土、攻邪不峻且多施温补之法,通过数据挖掘可为名中医临证经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殷玉莲范奕伟吴薇
关键词:名中医乳腺癌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陈红风运用膏方辨治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被引量:5
2021年
介绍陈红风教授运用膏方治疗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经验。乳腺癌术后多以虚证为主,兼有邪滞;陈教授重视肝脾肾辨证,善调补气血,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并举验案1则。
殷玉莲程一凡仲芫沅张怡青陈红风
关键词:乳腺癌膏方名医经验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7年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代谢性骨疾病,是指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即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低于正常,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沉着减少,出现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在古代医书中无骨质疏松之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划入"骨枯""骨萎""虚劳""骨痹"的范畴。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OP及其引发的骨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近年来对于OP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亦呈百花齐放之势,该文将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殷玉莲陈红风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