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兰
- 作品数:1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邯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论清中叶戏曲的“花雅”融合——以《弥勒笑》对《梦中缘》的改编为考察中心
- 2013年
- 在清中叶戏曲发展中,雅部昆曲和地方戏曲既有竞争,也有融合。清中叶戏曲创作具有较为明显的"花雅"融合倾向。最早的十字调剧本《弥勒笑》就是改编自昆曲《梦中缘》,可以视为"花雅"融合的一个典型。《弥勒笑》沿用了《梦中缘》精妙周延的结构关目,配以生新流行的十字调梆子腔,既弥补了地方戏曲关目粗糙、语词俚俗的缺陷,又使得昆曲精彩剧目得到新生。
- 樊兰崔志博
- 清中叶文人传奇社会教化功用的实现途径
- 2020年
- 清中叶文人传奇作家将重视教化的戏曲观念贯穿于创作实践中,在传奇故事中不遗余力地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以达到教化世人、移风易俗的目的。清中叶文人传奇主要通过颂扬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来实现社会教化功用,其途径为塑造大批伦理道德模范,营造充满仁爱正义、是非分明、善恶有报的理想王国,其常用模式为忠奸斗争。
- 樊兰
- 关键词:社会教化
- 《玉燕堂四种曲》的舞台艺术被引量:1
- 2012年
- 清代戏曲家张坚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在康乾年间颇有声名,其在舞台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清中叶文人传奇案头化、文章化的形势下,《玉燕堂四种曲》以搬演场上为出发点,追求场上效果,尤为难能可贵。《玉燕堂四种曲》的舞台艺术主要体现在结构紧凑,中心情节突出;排场新奇变幻;重视宾白科介,舞台表现力强等三个方面。张坚注重搬演效果的创作倾向使《玉燕堂四种曲》凭借出色的舞台艺术获得梨园青睐。
- 刘崇德樊兰
- 关键词:舞台艺术
- 清代戏曲家张坚的“雅正”曲体观
- 2017年
- 张坚是清中叶戏曲家中最为固执的昆曲立场坚守者,他视戏曲为小道,虽然热衷于戏曲,也无法摆脱正统文学观的束缚。张坚从文体递变的角度追溯"曲"的渊源,将其源头追溯至上古礼乐,带有推尊戏曲的意味。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以昆曲为"雅部正音",鄙弃杂腔的立场和主张。张坚的"雅正"曲体观具有鲜明的传统文体观特点,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戏曲思想,在花雅之争中,颇具代表性。
- 樊兰
- 关键词:雅正保守
- 论清代戏曲家张坚在昆曲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 2012年
- 张坚是清代康乾年间戏曲家中的重要代表,在昆曲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坚持昆曲剧本创作,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在康乾曲坛颇有影响力,促进了昆曲在案头和场上的双重传播。在花雅相争的胶着时期,《玉燕堂四种曲》的广泛传播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清中叶雅部的扛鼎之作。
- 樊兰崔志博
- 关键词:昆曲传承
- 论《玉燕堂四种曲》的理想人格范型
- 2013年
- 清中叶戏曲家张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情感融入《玉燕堂四种曲》的创作中,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型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是一种真正的名教风流。这种情理合一、名教风流的理想人格范型,代表了清中叶文人较为普遍的精神面貌和人格追求,体现了清中叶文人历经晚明人性论、至情论荡涤之后对"情"与"理"关系的自觉探索与整合。
- 樊兰崔志博
- 论《诗经疏义》的《诗经》学成就
- 2016年
- 《诗经疏义》,元人朱公迁撰,收入《四库全书》。该书为朱熹《诗集传》做了大量的补充增益;对《诗集传》注文中所出现的部分讹误予以了辨析订正;其《图说》部分内容丰富,体式别致,极具参考价值。
- 崔志博樊兰
- 关键词:《诗集传》
- 论元代《诗经》学对朱熹《诗》学的推崇
- 2012年
- 朱熹集《诗经》宋学之大成,其《诗》学思想及其《诗》学专著《诗集传》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元代《诗经》研究者注重朱学,崇尚《集传》成风。《诗集传》不仅成为元代科举考试中官方指定的参照经典,也成为学校教育中占据主流的经典教材。统观现存的元代《诗》家著述,绝大多数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人从多方面继承了朱熹的《诗》学思想,并从各个角度为《诗集传》增益补缺,以达到彰显朱子《诗》学的目的。元代《诗经》学是《诗经》宋学的余绪,朱学独擅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 崔志博樊兰
- 关键词:《诗经》学
- 张坚《玉燕堂四种曲》研究
- 《玉燕堂四种曲》是清代戏曲家张坚的传奇集,包括《梦中缘》、《梅花簪》、《怀沙记》和《玉狮坠》。张坚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少有才名却仕途蹇滞,沉沦幕僚而无所大遇。他亲历了昆曲由盛而衰的转...
- 樊兰
- 关键词:改编本舞台艺术
- 文献传递
- 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析《诗经·秦风·蒹葭》被引量:1
- 2007年
- 《蒹葭》的美与山水画多有相似之处,它通过画面的远近结合,虚实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充满张力的画卷,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诗人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一唱三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却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伊人”那深深的企慕;全诗不着一愁字,读者却在诗中体会到了那求之不得的无尽的惆怅,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蒹葭》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意境,它是中国诗歌大画卷中的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
- 崔志博樊兰
- 关键词:《蒹葭》山水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