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栗杰

作品数:62 被引量:279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10篇文化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26篇土壤
  • 15篇棕壤
  • 7篇磁场
  • 5篇酶活性
  • 5篇课程
  • 5篇教学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微生物
  • 4篇污染
  • 4篇秸秆
  • 4篇钙素
  • 3篇有机物料
  • 3篇水分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团聚体
  • 3篇外源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机构

  • 51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沈阳海关技术...
  • 2篇辽东学院
  • 2篇铁岭农业职业...
  • 2篇铁岭土壤肥料...
  • 1篇大连市农业技...
  • 1篇昌图县农业技...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 1篇抚顺市农业技...
  • 1篇沈阳市农村经...

作者

  • 51篇栗杰
  • 43篇张大庚
  • 24篇依艳丽
  • 15篇刘慧
  • 11篇李双异
  • 7篇焦颖
  • 5篇程希雷
  • 5篇李静
  • 4篇刘孝义
  • 4篇贺云龙
  • 3篇汪景宽
  • 3篇李亮亮
  • 3篇黄毅
  • 2篇郑存德
  • 2篇杜安军
  • 2篇刘珊珊
  • 2篇袁春龙
  • 2篇贺忠科
  • 2篇杨劲峰
  • 2篇张敏

传媒

  • 8篇土壤通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北方园艺
  • 3篇土壤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实验室科学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教育技术...
  • 2篇自主创新振兴...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分析测试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葫芦岛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通过对185个地表土样、4个剖面土样的磁参数与化学分析测试,对葫芦岛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成因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层土壤磁化率值高低悬殊,部分土样明显超过一般棕壤的正常磁化率值。并且其基本理化性质的值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对土壤磁化率产生影响。②剖面土壤磁化率值与重金属元素含量总体上均呈向下递减的相同趋势。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磁化率值垂向变化特征基本一致。③研究区土壤磁化率值与重金属元素Pb、Zn、Hg、Ni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u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土壤磁化率值与Pb含量的相关性在Pb含量达到污染的地区呈极显著正相关,反之则不显著,这有力说明过量的重金属Pb很可能对土壤磁化率产生影响。
依艳丽谷微微张大庚栗杰
关键词:土壤磁化率重金属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17年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及辽宁省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农资专业建设和实践的目标。我们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际出发,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张大庚栗杰刘慧李双异杨劲峰韩晓日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重金属(Zn、Cd)污染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Zn、Cd)污染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低浓度Zn使速效磷含量升高,高浓度Zn使速效磷含量降低,但随时间增长低浓度Zn便使速效磷含量降低,且有随Zn浓度增加速效磷含量降低的趋势;在短时间内,Cd使速效磷含量升高,但随时间增长则转变为Cd使速效磷含量降低;Zn、Cd复合污染也使速效磷含量降低,且影响强于Zn、Cd单一污染;施肥可以缓解Zn、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速效磷的影响。
依艳丽周咏春张大庚栗杰程希雷
关键词:ZNCD污染速效磷
辽西玉米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秸秆还田可以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储备,这对可持续农业至关重要。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深施玉米秸秆的方法,比较了整秸秆还田和碎秸秆还田两种模式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辽西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整秸秆还田和碎秸秆还田均促进土壤中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增加,分形维数下降,碎秸秆还田更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亚表层土壤团聚度略高于表层土壤。秸秆还田量以400 kg/667 m2~1200 kg/667 m2为宜。研究结果为辽西地区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栗杰黄毅刘慧张大庚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
棕壤Cd^(2+)吸附特征及有机物料分解产物的影响
2008年
研究了棕壤上Cd2+的吸附特征及草炭、猪粪和蚯蚓粪3种有机物料的不同分解产物(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对棕壤Cd2+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适于描述棕壤对Cd2+的吸附特征。温度升高棕壤对Cd2+的吸附量增加。热力学参数分析表明,Cd2+在棕壤表面的吸附反应为熵增加的自发过程。3种有机物料对Cd2+平衡吸附量影响顺序大致为非水溶性分解产物>水溶性分解产物;其中草炭分解产物>猪粪分解产物>蚯蚓粪分解产物。
张大庚依艳丽李亮亮栗杰
关键词:有机物料分解产物
长期单施及配施过磷酸钙对设施土壤钙素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在草甸土上设置的23年设施栽培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单施及配施过磷酸钙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钙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单施及配施过磷酸钙均增加了土壤全钙及不同形态钙素含量,大致顺序为磷肥/有机肥配施>磷肥/钾肥配施>单施磷肥>磷肥/氮肥配施>对照。从分配系数上看,土壤中以非酸溶性钙占绝对优势,约为60%;水溶性钙所占比例最小,均在3%以下。长期施用过磷酸钙后未明显增加非酸溶性钙的分配系数。磷肥/有机肥配施明显增加了较大粒级中钙素的含量及贡献率,其他处理土壤不同形态钙素含量及其贡献率大致随土壤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张大庚刘敏霞依艳丽李天来贺云龙栗杰
关键词:长期施肥过磷酸钙设施土壤钙素
外源氯化钙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外源钙素对土壤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恒温模拟培养的方法,以连作10年的设施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氯化钙(T1)、添加水稻秸秆(T2)和同时添加氯化钙和水稻秸秆(T3)4个处理,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 2释放量及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添加外源氯化钙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作用,CO 2累积释放量随培养时间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降幅由47.9%降到13.9%;随水稻秸秆的添加,氯化钙对有机碳矿化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变化趋势相似,与单施水稻秸秆相比降幅由74.8%降到58.1%。添加外源氯化钙增加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的含量,在培养第24周,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9.2%、19.5%、44.3%和101.2%。但降低了微生物量碳,在培养24周降幅为13.3%。外源钙对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随新源有机碳的加入而增强,与单施水稻秸秆相比,在培养第24周增幅分别为29.2%和41.0%。[结论]添加外源氯化钙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
董静超栗杰董越姚忠丽赵昶亮唐小涵张大庚
关键词:水稻秸秆有机碳
几种重金属(Cd、Pb、Cu、Zn)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8
2006年
对葫芦岛锌厂周围污染土壤上种植的玉米进行了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区,Cd、Pb、Zn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的浓度大小均依次为:叶>根>茎>籽粒,而Cu在玉米植株不同器官的浓度大小依次为:根>叶>茎>籽粒;Cd在玉米根、茎和叶中的富集系数最大,Cu表现居中,Pb在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富集系数均为较低,Zn在玉米籽粒中的富集系数最大;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玉米植株各器官的富集能力下降。
李静依艳丽李亮亮张大庚栗杰焦颖
关键词:玉米重金属器官
“新农科”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改造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引领,紧密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开展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结构优化和改造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存在的问题,创建了招生就业认可度、社会需求度、产业适应度的“三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专业评价的结果采取增、停、并、转的方式优化了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结构布局;从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建立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建立了专业内涵提升的“五项核心工程”,构建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增潜力”新农科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了资源环境类专业的竞争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邹洪涛栗杰汪景宽张大庚党秀丽边振兴李炳学杨劲峰
耕作模式对棕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为研究翻耕、旋耕、免耕对作物根系生长影响的机理,以耕层棕壤(0-20cm)和犁底层棕壤(20-40cm)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法模拟了不同耕作模式及容重,并研究了这些条件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下层不同土样及不同容重对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1)。与1.2g/cm3容重相比,容重为1.4g/cm3和1.6g/cm3的土壤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土壤酶的活性,中、下层容重变化对表层酶活性影响相对较小,但中层受下层容重变化影响较大,容重由1.4g/cm3升到1.6g/cm3时酶活性下降尤为明显。多数情况下,模拟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在对应土层与生育期总比模拟翻耕的高,模拟翻耕土壤处理的中、下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保护性耕作处理的酶活性。
郑存德依艳丽黄毅张大庚栗杰刘小梅
关键词:土壤容重土壤酶活性免耕翻耕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