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照 作品数:16 被引量:6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更多>> 相关领域: 自然科学总论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关于司南的形制与发明年代 被引量:8 1986年 "司南"之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汉晋以后亦有不少文献提及。然而,司南究为何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的认识颇为混乱,有的甚至把它同指南车混为一谈。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王振铎先生对它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研究,指出司南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种磁性指向器(指南针的前身),并把它同我国古代以齿轮装置为基本结构的指南车区别开来。王的研究结论数十年来一直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支持。最近,刘洪涛、刘秉正二同志先后撰文对王的结论提出异议。前者认为,汉以前文献中所说的司南是测日影的木杆;后者则认为,东汉王充《论衡》中的司南是北斗。二位同志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关系到我国古代早期到底是否存在磁性指向器——司南——这一科技史上的重要问题,应当进行认真的讨论。 林文照关键词:论衡 北斗 磁性体 日影 韩非子 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技史料》创刊20周年 被引量:3 2000年 林文照关键词:办刊方针 社会功能 明末一部重要的火器专著——《西法神机》 被引量:8 1987年 明末孙元化所著《西法神机》是一部介绍西方十六世纪有关火炮制造与使用方法的重要火器专著。该书内容与由西洋传教士汤若望(P.J.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口授、宁国焦勖笔述的《火攻挈要》(又名《则克录》)大体相仿,成书时间也相近。但《火攻挈要》早就著称于世。"海山仙馆丛书"收录有《火攻挈要》上、中、下三卷,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编《丛书集成》时又据以影印过;史学界对它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然而《西法神机》就较少为人所知。《嘉定县志·艺文》兵家类存目,其提要曰:"首论铸炮,次论制药,后论命中之由,并绘图式。是书得之西人,大要根于算法。"但误书名为《西洋神机》。李俨、方豪在有关著作中亦同此误。其所以会出现书名讹误,很可能是因为有关作者未亲自见过此书。今把它介绍出来,对于了解中国火器史和文化史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林文照 郭永芳关键词:火器 火攻 传教士 明末 成书时间 佛郎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考 被引量:6 1984年 在明清时期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中,最先引起中国政府重视、迅速加以引进并进行大规模研究制造的,是西方火铳。火铳同火药和其他爆炸性火器一样,也是中国发明的。可是,中国火铳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而它在13-14世纪先后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后,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6世纪(明朝中期),西方的火铳已发展得更为先进,并且又开始返传到中国来了。 林文照 郭永芳关键词:佛郎机 葡萄牙人 嘉靖 火炮 明清时期 “格物致知”学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988年 "格物致知"是中国先秦儒家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是经过汉儒和宋明理学家的注释后,其基本精神完全被本末颠倒了。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经典的分析,指出汉儒和宋明理学家均对此一学说产生很大的曲解;指出"格物致知"的本义应当是通过对某事某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以获得正确的知识;最后简要评述此一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林文照 郭永芳关键词:格物致知 宋明理学 学说 认识论 磁罗盘在中国发明的社会因素 被引量:3 1985年 磁罗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测量和军事方面的辨方识向上,而且还被称为“海船的眼睛”而应用于大海的导航上。它的发明与发展,对于促进人类陆海交通范围的扩大,增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项伟大发明为什么不在其他文明古国中出现而只在古代中国出现?这个问题涉及到磁罗盘发明的社会条件和内在的技术因素诸多方面。本文仅就磁罗盘在中国古代发明的社会因素作一初步的分析。 林文照关键词:鬼谷子 梦溪笔谈 磁罗盘 冶铁业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对近代科学何以未在中国产生之若干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8 1983年 在我们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各种原因时,首先应当讨论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欧洲在十六、七世纪(约当我国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产生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科学以后,欧洲的科学技术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地发展着。而中国科学在当时则没有象欧洲那样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和按原来的速度缓慢地行进着。这样一来,中国科学技术同欧洲科学技术相比,便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差距。因此,中国当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由先进转向落后的起点。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是一个牵涉到好多方面的问题,既有中国科学本身的弱点,也有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 林文照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 自然科学 中国传统科学 亚里士多德 科研、编辑两相宜,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林文照先生访谈录 2015年 林文照先生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科学外史、物理学史、技术史、科学史学史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历任副研究员(1986)、研究员(1988),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史料》常务编委(1984—1986)和常务副主编(1987—1996);《自然科学史研究》副主编(1985—1987)、主编(1988—1998).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协助筹建中国科技史学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综合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全国STS学术讨论会的最早发起组织者之一.先后担任大型工具书《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副主编兼科技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副主编兼综合卷主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韩玉芬 林文照关键词:物理学史 技术史 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历史略述 被引量:3 1981年 我国关于科学史的工作,开展得相当早。大约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了萌芽;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又得到一定的发展。直至十九世纪末,这个工作大体上是处于对科技史料的汇集和记述的阶段。如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律历诸志,就有关于历代的天象观测记录、观测仪器、历法改革和乐律发展情况的记载;食货志也有关于国家经济制度、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发展方面的记述;兵志也有关于军事制度、军事装备和兵器制造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都是有关前代科技史料的搜集和评述的工作,无疑是具有科学史工作的性质。 林文照关键词:秦汉时期 二十四史 手工业生产 历史时期 2O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 被引量:14 1994年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产生了几十个至上百个科学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初步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体制化的基础。中国科学研究机构的产生是同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该文从社会科技意识的增强、领导者的组织领导作用、人才资源的保证、经济方面的支持等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 林文照关键词:体制化 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