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洋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低涡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夏季
  • 2篇夏季
  • 1篇动力作用
  • 1篇热力
  • 1篇热力作用
  • 1篇力作
  • 1篇高原低涡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罗四维
  • 2篇杨洋
  • 1篇吕世华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被引量:32
1991年
本文主要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视热源方程、视水汽汇方程、扰动动能方程及扰动有效位能方程对1979年6月29日00时至30日12时的高原西部低涡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诊断分析。文中指出:(1)地面感热加热对低涡的生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潜热加热是次要的;(2)低涡区的潜热加热Q_2最大值在500 hPa附近,比机热源Q_1的极值高度(350)hPa附近)低很多,说明低涡降水是对流性的。(3)低涡初期及成熟期其能量K‘的来源主要方式是:(?)→E‘→K‘,这类似于热带大气中能量的转换方式。(4)在低涡前期及后期,其发展机理主要是中纬度大气的斜压不稳定,这时K‘的主要来源方式是:(?)→E‘→K‘,其次是非绝热加热。
罗四维杨洋吕世华
关键词:夏季低涡青藏高原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4
1992年
本文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模式MM_4对1979年6月29—30日一次500hPa高原低涡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及模拟研究。通过对绝热、非绝热、有无地表感热潜热及降低地形等六个对比试验,分析指出:(1)模式对500hPa高原涡中心位置预报与实况吻合,中心平均强度与实况接近,平均降水亦接近(略偏少),落区略有偏差,故可认为对低涡的预报基本合理。(2)低涡主要由非绝热过程引起(22.6,10^(-5)s^(-1)),而动力过程是很次要的(6.0);在非绝热过程中潜热的贡献(8.0)远比由积云对流及湍流所引起的地表感热通量(14.6)小;地表热通量的贡献主要为地表感热通量(13.4),而地表蒸发作用很小(1.2),这与文献[6]的诊断分析结论一致。(3)由半地形高度隆起至全地形时,动力作用对低涡强度的贡献由2.0增至6.0,非绝热过程的贡献由7.2增至22.6。可见模式中真实地处理地形高度是很重要的。本文虽只作了一例,但结论(2)与大量低涡诊断分析的统计结果一致。
罗四维杨洋
关键词:高原低涡热力作用动力作用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