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刚

作品数:42 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切除
  • 20篇切除术
  • 14篇腹腔
  • 14篇腹腔镜
  • 13篇胆管
  • 12篇肝切除
  • 10篇细胞
  • 10篇肝癌
  • 9篇肿瘤
  • 9篇肝切除术
  • 8篇胆管癌
  • 7篇结石
  • 6篇手术
  • 6篇疗效
  • 6篇内胆
  • 6篇肝内胆管
  • 5篇胆管结石
  • 5篇肝细胞
  • 4篇预后
  • 4篇十二指肠

机构

  • 39篇川北医学院附...
  • 8篇川北医学院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平昌县人民医...

作者

  • 42篇杨刚
  • 35篇李敬东
  • 20篇李伟男
  • 19篇李强
  • 16篇徐建
  • 9篇李勇
  • 7篇唐涛
  • 5篇冷政伟
  • 4篇权刚
  • 3篇石刚
  • 3篇孙骥
  • 3篇游川
  • 3篇李勇
  • 2篇李芸
  • 2篇田云鸿
  • 2篇盛涛
  • 2篇王冠
  • 2篇雷蓉
  • 2篇柳弥
  • 2篇武国

传媒

  • 7篇中华肝脏外科...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腹腔镜外科杂...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四川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联合长链非编码RNA Lnc-cCSC1构建结直肠癌临床预后个体化模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CRC细胞干性相关长链非编码RNA1(CRC stem cell related lncRNA 1,Lnc-cCSC1)的表达及预后价值,并联合Lnc-cCSC1构建可个体化评估CRC预后风险的列线图。方法选取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74例CRC患者,其中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5例CRC患者作为实验组,川北医学院肝胆胰肠疾病研究所生物标本库的79例CRC患者标本作为验证组。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用于检测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cCSC1的表达,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计量资料的最佳截断值。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分析Lnc-cCSC1表达对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确定CR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列线图,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模型准确性,并与TNM分期系统比较预测效能。根据构建的nomogram模型将验证组79例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构建的nomogram模型评估CRC患者行根治术后临床预后效果。结果CRC组织中Lnc-cCSC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14.7±1.8)vs(6.5±1.6),(P<0.01)]。Lnc-cCSC1判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0(P<0.01),最佳截断值为14.6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1%和64.4%。Lnc-cCSC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低表达患者更差(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nc-cCSC1、肿瘤原发部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和TNM分期是CRC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Lnc-cCSC1及临床病理因素构建列线图能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的个体化评估准确性,其C-index为0.792。验证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nomogram模型能够很好评估CRC患者行根治术后的�
黄徐建李敬东杨嘉琳李梦杨刚周何熊永福
关键词:结直肠癌预后列线图
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难点及手术决策分析被引量:38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难点与手术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因复杂肝胆管结石病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8岁(范围:14~67岁)。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表现,其中4例伴有发热。所有患者均有胆囊切除术史。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术7例,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术2例,腹腔镜下肝方叶切除(肝脏4b段+部分5段)+肝门胆管整形+胆道探查术2例,腹腔镜下肝方叶切除(肝脏4b段+部分5段)+肝门胆管整形+重建胆肠吻合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和胆道镜。结果本组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2 h(范围:3.6~6.5 h),平均出血量278 ml(范围:120~580 ml)。1例术中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损伤,缺损面积约1.0 cm×1.2 cm,及时发现后评估缺损面积,对损伤部位予以修剪,采用可吸收线横行间断缝合十二指肠球部,修补后行胃空肠吻合术;1例出现小肠浆膜层损伤,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包埋,术后恢复顺利。本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及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其中3例患者发现胆道残留结石(2例在术后3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1例患者因手术后未满3个月,处于恢复期未处理结石),余10例患者均无结石残留。结论充分掌握复杂肝管结石手术中的三项关键技术——粘连松解及肝门显露、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处理,是安全施行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基础。
李伟男熊永福朱建交杨刚孙骥李敬东
关键词:腹腔镜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难点
DR4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死亡受体4(DR4)在肝癌、肝硬化、肝腺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以及DR4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肝癌、肝硬化、肝腺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组织中DR4的...
杨刚
关键词:DR4肝腺瘤肝癌TRAIL
文献传递
淋巴结清扫对不同位置肝内胆管癌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对不同位置肝内胆管癌(ICC)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8例,女45例;年龄为55(50~60)岁。所有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ICC患者临床特征。(2)随访情况。(3)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ICC患者的手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ICC患者临床特征。123例患者中,81例为周围型ICC,42例为中央型ICC。周围型ICC患者的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分级(1级、2~3级),术前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低风险、高风险),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6枚),淋巴结转移(有、无)分别为57、24例,51、30例,49、32例,15、66例;中央型ICC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3例,17、25例,14、28例,16、26例,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66,8.17,5.62,P<0.05)。(2)随访情况。1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21~38)个月。81例周围型ICC和42例中央型ICC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8%和3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42例中央型ICC患者中,25例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高风险,17例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低风险。25例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高风险中央型ICC患者中,18例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和7例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9%和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P<0.05)。(3)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ICC患者的手术情况。123例患者中,63例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60例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和≥6枚ICC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总并�
黄徐建蒙淳朱建交卢佳文李伟男杨刚熊永福李敬东
关键词:胆道疾病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疗效
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肝断面感染原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分析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后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肝断面感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情况,并分析引起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13例,感染率为28.89%;13例感染患者分离出2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5株;术后肝断面发生胆汁漏16例,断面积液、积脓5例;平均引流量约200 mL;术中放置双套管10例;术后B超或CT介入下重置引流管23例,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8 d,引起全身感染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合并肝硬变、术中放置双套管、手术时间及术后胆汁漏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肝断面感染有关(P<0.0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及术后胆汁漏是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0),而术中放置双套管是其保护因素(P<0.050)。结论对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患者,可针对其术后肝断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术前管理和术中精细操作进行预防,若术后发生了肝断面感染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
李强李伟男杨刚唐涛徐建李敬东
关键词: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复杂肝癌腹腔镜肝切除的应用及挑战
2022年
肝细胞癌(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常见的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1]。外科手术仍是实现根治性治疗的唯一希望。对于适当选择的患者,肝切除术已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5%[2]。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在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肝脏病变[1]。
陈泰安熊永福徐建李强杨刚李敬东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
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肝断面感染原因分析及处理
李强李敬东杨刚徐建李伟男李勇
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盛涛李敬东徐建李强杨刚
关键词:脾动脉结扎肝癌切除术肝癌门静脉高压症
单孔+1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单孔+1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ILPD+1)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10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行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63±10)岁。40例患者中,18例行SILPD+1,设为SILPD+1组;22例行传统5孔法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LPD),设为CLPD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及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1)手术情况。SILPD+1组患者中,17例顺利施行手术,1例为胰头炎性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分界不清晰,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中转开腹;CLPD组患者均顺利施行手术,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中转开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及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肿瘤长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R0切除、肿瘤病理学类型、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出血、胰瘘、乳糜漏、胃排空延迟、腹腔积液、切口感染、并发症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LPD+1组和CLPD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5.0(4.5,6.0)分和6.5(6.0,7.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胆瘘、腹腔感染发生;均无术后30 d内再入院、术后90 d内死亡。结论与CLPD比较,SILPD+1安全、可行,术后疼痛更轻,保证肿瘤学疗效的情况下,并未增加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武国徐建杨刚李伟男张立鑫赵开烽英保李敬东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检查疗效
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行改良三孔法LC,146例行常规三孔法LC;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率、术后疼痛、患者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改良组1例中转为4孔法LC,常规组3例中转为4孔法LC,两组中转4孔率分别为1.7%与2.1%(P>0.05);改良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9±10.6)min与(39.8±9.4)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7±5.4)ml与(23.4±6.6)ml(P>0.05);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2.1±0.6)与(2.8±0.5)(P<0.05);术后平均住院(2.4±0.6)d与(2.5±0.5)d(P>0.05);术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4.3±4.9)与(89.8±4.6)(P<0.05)。结论:改良三孔法与常规三孔法LC一样安全、有效,但改良法术后疼痛更轻,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为患者带来更大受益。
杨刚冷政伟李勇李伟男王冠李敬东
关键词:三孔法疗效比较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