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义

作品数:42 被引量:50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群落
  • 9篇群落结构
  • 8篇鱼类
  • 6篇水域
  • 6篇南黄海
  • 5篇多样性
  • 5篇同位素
  • 5篇年际
  • 5篇长江口
  • 4篇对虾
  • 4篇渔业
  • 4篇增殖放流
  • 4篇摄食
  • 4篇生态容量
  • 4篇年际变化
  • 4篇稳定同位素
  • 4篇放流
  • 4篇ECOPAT...
  • 3篇增殖
  • 3篇中国对虾

机构

  • 37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厦门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海南省水产研...
  • 1篇河北省水产研...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 1篇东营市海洋经...
  • 1篇山东省淡水渔...

作者

  • 39篇李忠义
  • 25篇金显仕
  • 15篇王俊
  • 12篇吴强
  • 10篇单秀娟
  • 10篇戴芳群
  • 8篇林群
  • 5篇左涛
  • 5篇庄志猛
  • 4篇陈瑞盛
  • 4篇苏永全
  • 3篇张波
  • 3篇郭旭鹏
  • 3篇唐启升
  • 2篇陈云龙
  • 2篇袁伟
  • 2篇王新良
  • 1篇李娇
  • 1篇应一平
  • 1篇郭学武

传媒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水产学报
  • 7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被引量:3
2018年
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忠义杨尧尧应一平应一平王新良陈作志王新良张俊赵宪勇郑珊
关键词:摄食节律摄食强度
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26
2011年
根据2010年5月、8月在渤海及黄海北部进行的底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北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国北部海域共捕获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虾类15种,蟹类10种,头足类7种;在渤海,虾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其生物量及密度比例分别为86.57%和96.55%,夏季为46.16%和80.85%;在黄海北部,春季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91.07%),夏季则为头足类占优势地位(80.41%)。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优势种类组成,优势种类随季节及海区的变化差异较大。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渤海生物多样性高于黄海北部。分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两个海区物种组成相似性分别为春季0.315和夏季0.297。使用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研究了两个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表明从春季至夏季,黄海北部部分种类向渤海迁移。
吴强王俊金显仕李忠义陈瑞胜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渤海夏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群组间的群落结构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口虾蛄、葛氏长臂虾和海蜇虾对群组区分的贡献率最高;(5)群落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渤海甲壳类群落的稳定性以2010年最好、2013年最差。总体来看,2011年蓬莱19-3平台溢油后的第3~4年,即2014~2015年渤海的甲壳类群落已逐渐恢复。
吴强李忠义李忠义单秀娟王俊
关键词:甲壳类群落结构稳定性年际变化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主要鱼类摄食生态和食物网结构
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是生态学家们长期关注的热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时空变化,可为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渔业资源牛态系统水平的管理提供科学数据。生物间的摄食关系是食物网研究的重点,经典的...
李忠义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食物网结构同位素技术
文献传递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被引量:37
2013年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t·km-2.
林群李显森李忠义金显仕
关键词:ECOPATH模型增殖放流生态容量中国对虾
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
林群单秀娟王俊王俊
关键词:中国对虾营养关系生态容量ECOPATH模型
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生物摄食生态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李忠义左涛戴芳群金显仕庄志猛
关键词:摄食生态稳定同位素长江口南黄海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南黄海两种鳀科鱼类食物竞争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海域进行的春季定点底拖网调查,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南黄海低营养层次鱼类中的代表性种类,鳀鱼(Engraulis ja ponicus)和赤鼻稜鳀(Thrissa kammalensis)摄食的食物组成、相似指数及二者对食物竞争的激烈程度.结果显示:1)〉900μm浮游动物、500~900μm浮游动物和仔稚鱼3种饵料为南黄海鳀鱼和赤鼻稜鳗的主要摄食对象;2)二者所摄食的食物组成高度相似,相似指数为65.97%;3)在81~100mm叉长组内的食物平均重叠系数为97.95%,101~105mm内为77.96%,116~120mm内为7.28%,表明南黄海鳀鱼与赤鼻稜鳀在一定环境下对食物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
郭旭鹏李忠义金显仕戴芳群
关键词:食物组成食物重叠南黄海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9
2005年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忠义金显仕庄志猛唐启升苏永全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食物网食性栖息地
春季长江口邻近外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被引量:19
2008年
对2005年春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近江口外海水域网采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此季该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样品是用小、中、大型浮游生物网(网孔径为77、160、505μm)采集所得。三网具采集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粒径是连续的,其中浮游植物,其等效粒径(ESD)和含碳量范围分别为5~250μm、15pg^146ng;浮游动物,含碳量范围为115ng^7.5mg,ESD分别为120μm^5.8mm、200μm^2cm。所得网采浮游生物的标准生物量谱,总测区的斜率为-0.607±0.059、截距为19.45±0.46;各站位的生物量谱斜率为-0.889^-0.455、截距为12.866~16.863,两特征参数分布规律为南高北低,且具有显著的站位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截距和回归系数与粒级多样性有关。
左涛王俊金显仕李忠义唐启升
关键词:浮游生物长江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