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元茂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地质
  • 4篇资源潜力
  • 4篇资源潜力评价
  • 3篇生物标志
  • 3篇
  • 3篇大红
  • 2篇地质体
  • 2篇质谱
  • 2篇色谱
  • 2篇生物标志化合...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气相色谱-质...
  • 2篇资源潜力分析
  • 2篇伟晶岩
  • 2篇相色谱
  • 2篇金矿
  • 2篇火烧云
  • 2篇
  • 2篇GC/MS

机构

  • 9篇甘肃省地质调...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西北有色地质...

作者

  • 12篇李元茂
  • 5篇王怀涛
  • 4篇王玉玺
  • 3篇王永莉
  • 3篇燕洲泉
  • 2篇文启彬
  • 2篇李侃
  • 2篇余超
  • 2篇张虹
  • 2篇王有孝
  • 2篇何大祥
  • 2篇杨辉
  • 1篇李普涛
  • 1篇赵国斌
  • 1篇马永东
  • 1篇方小敏
  • 1篇任文秀
  • 1篇杨鹏飞
  • 1篇杨涛
  • 1篇吴应琴

传媒

  • 5篇甘肃地质
  • 2篇质谱学报
  • 1篇甘肃科技
  • 1篇中国矿业
  • 1篇黄金科学技术
  • 1篇资源信息与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某低品位金矿选矿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甘肃某金矿为低品位氧化矿石,金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金颗粒以微细粒为主,且有37.04%以包裹金形式赋存。在矿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常规浮选、重选、全泥氰化三种工艺流程对比,最终确定用全泥氰化工艺回收金。通过全泥氰化指标各影响因素的优化探讨试验,得出了最佳选别条件:磨矿细度-200目占85%、保护碱石灰用量为2000g/t、PH=10-11、氰化钠用量800g/t、浸出时间4h、矿浆浓度40%、底炭密度15g/L、吸附时间8h。在此条件下,进行氰化炭浸综合条件平行试验,可获得金浸出率93.15%、金吸附率99.45%、金总回收率92.63%的较好指标。
赵民吴天娇赵国斌郭月琴李元茂杨鹏飞李普涛
关键词:低品位金矿氧化矿全泥氰化
甘肃省潮水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特征研究
2016年
主要针对烃源岩目标层——中下侏罗统的青土井群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区内烃源岩生烃潜力特征,旨在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青土井群下部烃源岩丰度相对较低,类型较差,成熟度较高,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青土井群上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但成熟度较低,是盆地的次要烃源岩。
邓伟马永东杨涛梁凯鹏李元茂
关键词:潮水盆地烃源岩
甘肃马鬃山某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文章选取甘肃马鬃山某金矿为研究对象,从该区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变质作用等入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归纳总结了矿区矿化蚀变带的特征和矿体特征,进而研究了其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可为后续在该地区找矿提供参考。
李元茂
关键词:金矿成矿找矿标志
基于SWOT方法的甘肃省永靖县小茨地质文化村发展策略分析
2023年
甘肃省永靖县小茨村具有典型的地层剖面、构造形迹、水体地貌等地质遗迹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小茨村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6类8亚类,包括地层剖面、构造剖面、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构造地貌、地质灾害遗迹等,共计13处地质遗迹点。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小茨地质文化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茨地质文化村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生态旅游”模式。针对其存在客源市场受限、地学科普研究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机制尚不成熟、周边同类地质公园的竞争等劣势,提出了挖掘地质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完善地质文化村管理体制、加强宣传力度等策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邓鹏杨国林仲新金文斌李元茂黄万堂
关键词:SWOT分析
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大型资源基地配套资源特征分析
2021年
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大型资源基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为我国重要的铁铜铅锌稀有金属、宝玉石等矿产成矿带,目前已发现了火烧云等13处大中型铅锌矿床、苦水湖等10处大中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和诸多小型矿床(点)等,铅锌资源量已跃居全国第一。资源基地矿产开发已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给矿山开发所需资源的提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资源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配套资源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年针对矿山建设、矿石选冶等所需,实施的配套资源调查及其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今后开展矿产基地配套资源调查及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周煜祺王怀涛李元茂王记周
关键词:资源基地
不同生长期油松针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现代活体不同生长期(2个月、14个月、26个月)油松松针中提取的有机组分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检测出丰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倍半萜类系列化合物等。通过特征离子碎片和文献对比鉴定,从松针叶片中检测出15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从生长初期(2个月)至枯萎过程中(14个月、26个月)倍半萜类化合物均有检出并且化合物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来看,该类化合物的形成主要是松针叶片在生长过程中的自身产物。随着生长期的增加,松针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于正构烷烃丰度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且结果显示,单环芳构化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较不饱和二环烯烃倍半萜更易于降解。实验还记录了植物叶子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变化的相关信息。
何大祥王永莉李元茂吴应琴文启彬杨辉张虹王有孝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
新疆大红柳滩地区伟晶岩型锂铍资源潜力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近年来新疆西昆仑地区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的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多处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的锂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点),有望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锂铍矿产资源基地。新疆大红柳滩地区锂铍矿床以伟晶岩型为主,多个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正在开展调查评价项目,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显示出巨大的锂铍资源潜力。因此,在研究区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有利于了解研究区内的锂铍资源量,为下一步锂铍矿系统查证工作提供依据。在系统收集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大红柳滩地区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选取阿克塔斯稀有金属矿床为典型矿床,将典型矿床单位体积内锂铍矿产资源平均含量的估计值,外推到预测区的体积范围内,估计预测区内的锂铍矿产资源量。进而在大红柳滩地区圈定出35个伟晶岩型锂等稀有金属矿最小预测区,其中A类5个、B类8个、C类22个。在新疆大红柳滩一带预测350 m以浅Li2O资源总量为913.61×10^6 t,BeO资源总量为27.18×10^6 t。
王记周燕洲泉徐磊李侃李元茂郑耀文王怀涛王玉玺
关键词:资源潜力评价
新疆和田县多宝山一带铅锌矿资源潜力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新疆和田县多宝山式构造热液硫化物型铅锌矿是喀喇昆仑地区的重要金属矿产类型,多宝山式铅锌矿位于甜水海地块与神仙湾晚古生代边缘裂陷带结合部位,区域成矿带隶属慕士塔挌—阿克赛钦Fe-Cu-Au-PbZn-Sn-Sb-RM-白云母—宝玉石矿带(Ⅶ-1-①)、林济塘Fe-Cu-Au-Mo-石膏矿带(Ⅷ-1-①);铅锌矿(化)主要赋存于晚白垩世铁隆滩组灰岩段中,矿体分布明显的受断裂构造控制,矿源为含铅锌硫化物的构造热液,矿石类型总体以方铅矿、闪锌矿矿石为主。在系统收集多宝山一带已有成果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宝山式构造热液硫化物型铅锌矿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以多宝山铅锌矿为典型矿床,利用最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定38个最小预测区,其中A类6个,B类14个,C类18个;预测铅锌资源总量1 886.23万吨,其中Zn 1 685.63万吨、Pb 200.60万吨。
王庭超王记周李元茂徐磊王玉玺王怀涛
关键词:资源潜力评价
西昆仑火烧云一带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型铅锌矿资源潜力分析
2020年
总结新疆和田火烧云一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分析与铅锌矿有关的成矿信息,研究了火烧云一带铅锌矿床成因类型,选择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型火烧云铅锌矿为典型矿床,剖析了矿床特征,采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合理圈定模型区及预测区,对火烧云一带铅锌矿资源潜力进行整体预测评价,最终圈定9个最小预测区,其中A类2个,B类3个,C类4个。预测350 m以浅资源总量Zn 2 972.15万吨;Pb 590.53万吨。
李元茂燕洲泉王怀涛王记周周煜祺熊黎明王玉玺余超
关键词:资源潜力评价火烧云西昆仑
时间梯度下油松松针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现代活体不同生长期油松松针中提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饱和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和正烷基-2-酮等。随着生长期的增长,松针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和主峰碳数不变,均呈现奇碳优势;正构烷烃∑C21-/∑C22+平均值为0.013,比值较低,显示高碳数正构烷烃优势,反映了样品采集区域(干旱荒漠地区)高等陆源有机质的特征;正构烷烃∑C21-/∑C22+比值和CPI、OEP随着生长期的增长均呈现规律性降低,记录了植物叶子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变化的相关信息;从生长初期(2个月)至枯萎过程中,脂肪酸甲酯、乙酯以及正烷基-2-酮类化合物均被检出,这3类化合物的形成主要是松针叶片在生长过程中的自身产物。样品中脂肪酸甲酯和正烷基-2-酮的∑C21-/∑C22+比值均随生长时间的增长呈现规律性增加,表明松针叶片低碳数脂肪酸甲酯(C13~C21)和小于C20的正烷基-2-酮随着生长期的增长明显增加。研究样品的脂肪酸乙酯的∑C21-/∑C22+比值较低,平均为0.007,显示高碳数脂肪酸乙酯占有明显优势。不同生长期松针中CPI值特征表明,脂肪酸甲酯具有显著奇碳优势、乙酯具有偶碳优势、正烷基-2-酮显示高碳数奇碳优势,此分布特征与现代土壤中该类型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相近,表明它们可能是现代土壤中相应各类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李元茂王永莉何大祥杨辉张虹王有孝文启彬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