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波

作品数:26 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双季稻
  • 9篇季稻
  • 6篇土壤
  • 4篇农业
  • 4篇教学
  • 4篇教学改革
  • 4篇黑麦
  • 4篇黑麦草
  • 3篇燕麦
  • 3篇增温
  • 3篇生态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作物
  • 3篇豌豆
  • 3篇微生物
  • 3篇还田
  • 2篇氮素
  • 2篇冬种
  • 2篇有机农业
  • 2篇水稻

机构

  • 18篇长江大学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化现代农业...
  • 2篇北京农学院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 2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襄阳市农业科...
  • 2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贵州省烟草公...
  • 1篇黔西南州烟草...
  • 1篇贵州省烟草科...

作者

  • 26篇朱波
  • 11篇刘章勇
  • 9篇胡跃高
  • 9篇易丽霞
  • 9篇曾昭海
  • 5篇王斌
  • 4篇杨光立
  • 4篇肖小平
  • 4篇王旭
  • 3篇万运帆
  • 3篇李玉娥
  • 2篇林叶春
  • 2篇唐海明
  • 2篇蒋哲
  • 1篇田小海
  • 1篇陈恭
  • 1篇黄凤球
  • 1篇张帆
  • 1篇陈阜
  • 1篇李敏

传媒

  • 3篇现代农业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科技风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田水旱轮作系统对土壤有机碳及产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明不同水旱轮作系统对稻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方法]2017年在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开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中稻-冬闲(RF)、中稻-油菜(RR)、中稻-小麦(RW)和春玉米-晚稻(MR)4种种植模式。[结果]与RF处理相比,MR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不同层次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RW、RR和MR处理均降低了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MR处理有利于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的提高,RR处理则利于稳态碳和碳库指数的提高。不同土层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趋势一致,均为RR>RF>RW>MR,与RF处理相比,RR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8.14%。与RF处理相比,RW、RR和MR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46.71%、35.77%和35.33%。[结论]RR模式更有利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是适宜在当地推广的水旱轮作模式。
曹培朱杰朱波朱波
关键词:水旱轮作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有机碳储量作物产量
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
2016年
《农业生态学》和《农作学》分别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或专科生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这两门课程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密切联系。深刻分析和认识这两门课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其教学特点,对于推动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和《农作学》教学改革,改善农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加快《农业生态学》和《农作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波易丽霞刘章勇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业生态学
“调查-分析法”在《农作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6年
《农作学》是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农作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调查-分析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波易丽霞刘章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涝渍胁迫下立丰灵施用对机插秧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研究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的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杂交品种荃优华占和常规优质品种绿银占为材料,比较了分蘖中期涝渍胁迫和正常水分管理条件下,施用立丰灵对水稻株高、鲜重、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涝渍胁迫下,绿银占的株高显著增加,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植株鲜重均显著降低;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均显著提高并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后,荃优化占的株高显著降低了2.32%;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分别显著下降了13.38%和28.86%;荃优华占的产量显著提高了627.9 kg/hm^(2),主要表现为实粒数及千粒重显著增加,绿银占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增加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适时适量喷施立丰灵对于涝渍胁迫下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保障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艳黄意朱波赵记伍向永玲廖昌焦王晓玲
关键词:涝渍胁迫倒伏指数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72
2007年
混播技术、种群性状、生产优势、混播方式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等方面是观察与认识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方式的基本内容。过去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该体系的地上部及现象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该体系内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种间差异与根际过程调控等方面相关机理的研究,如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间养分竞争能力差异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种间竟争和促进作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微生物群落及数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深入研究间混播的资源吸收利用特点与混播因果关系,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植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王旭曾昭海胡跃高朱波
关键词:豆科禾本科混播技术
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对双季稻籽粒铁、锌和植酸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
2023年
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稻谷Fe、Zn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_(2)浓度上升(EC处理,+100μL·L^(-1))和增温(ET处理,+1.5℃)以及二者相互作用(ETEC处理,+1.5℃,+100μL·L^(-1))的气候变化情景,对江汉平原2017—2019年双季稻籽粒Fe、Zn以及植酸含量进行持续3 a的大田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双季稻籽粒Fe和Zn含量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年际间差异,其中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较增温更为敏感。与对照(CK)相比,EC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晚稻籽粒Fe含量(-13.41%,P<0.05),显著增加2019年早稻和晚稻籽粒Fe含量(+29.70%和+27.95%,P<0.05);ET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早稻籽粒Zn含量(-13.49%,P<0.05)。就3 a观测平均值而言,EC处理显著降低早稻籽粒Zn含量(-8.28%,P<0.05),而ETEC处理显著降低晚稻籽粒Zn含量(-10.91%,P<0.05)。本研究发现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叠加作用效果有别于各单因子影响,尤其对高温干旱年份晚稻籽粒Zn含量的降低具有显著的正协同效应。本研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稻米食用人口出现“隐性饥饿”的风险。
李敏贾羽旋夏新月王斌宋春燕朱波石生伟
关键词:增温矿质元素累积量
穗肥施钾量和叶面肥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4年
研究穗肥施钾量[0 kg/hm^(2)(S0)、45 kg/hm^(2)(S1)、90 kg/hm^(2)(S2)]和叶面肥[不喷施叶面肥(P0)和喷施叶面肥(P1)]对稻虾共作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同时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总体上以S1P1处理最优。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均可提高穗实粒数、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P1处理使S0、S1和S2条件下产量分别增加13.60%、9.76%和6.55%,S1和S2处理使产量分别提高3.70%和2.47%,以S1P1处理产量最高。与P0处理相比,S0和S1条件下,P1处理稻米的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2.21%和1.82%,垩白粒率显著降低55.88%和50.01%,垩白度显著降低49.98%和50.00%,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8.77%和12.08%;与S0处理相比,S1和S2处理稻米的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11.23%和30.61%,S1处理稻米的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4.15%;总体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来看,喷施叶面肥、施用穗肥钾可以改善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转运,提高产量和品质,以S1P1处理效果最好。
董洪瑞朱杰周勇周勇杨伟蒋梦蝶朱波朱波刘章勇
关键词:水稻叶面肥生理特性
秸秆还田下节水减氮对不同双季稻品种N_(2)O排放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2023年
为明确秸秆还田下节水减氮以及高效肥料对不同双季稻品种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驱动因素。于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水肥处理:尿素100%+间歇灌溉(U)、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US+S)、控释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CRUS+S)、尿素80%+秸秆还田+节水灌溉(US+S+SWD),副区为常规稻和杂交稻,共8个处理。监测双季稻生育期内N_(2)O排放规律,分析单位产量N_(2)O排放强度和影响其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灌溉量、碳氮投入和植株吸氮量是调控稻田N_(2)O排放的主导因子,可解释99%的排放变化,其中氮投入增加会促进N_(2)O排放,而灌溉量、碳投入和吸氮量对N_(2)O排放有负向作用。秸秆还田可以补充氮肥减量20%的养分,秸秆还田下常规氮肥或控释氮肥减量施用降低了N_(2)O排放14.4%~49.4%,但CRUS+S较US+S处理促进了N_(2)O排放,表明秸秆还田下施用控释尿素并不能实现N_(2)O减排。秸秆还田后进一步控水促进了N_(2)O排放,相比US+S,US+S+SWD处理显著增加了双季稻N_(2)O的排放114.8%~186.4%,且常规稻增幅大于杂交稻。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氮肥减量及进一步控水均可保证稳产,但US+S+SWD处理单位产量N_(2)O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而言,秸秆还田搭配减氮20%有助于降低稻田N_(2)O排放,但并不能抵消节水灌溉导致的N_(2)O增长。在水稻生产中合理利用秸秆资源,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可以减少稻田N_(2)O排放并保证稳产。
宋春燕王斌李玉娥贾羽旋胡严炎朱波蔡岸冬万运帆
关键词:双季稻秸秆还田节水灌溉
绿肥还田对双季稻根际土壤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PCR-DGGE技术及克隆文库构建方法研究,尿素、紫云英鲜草翻压还田、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和不施氮肥4种处理对双季稻不同生育时期(早稻季: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晚稻季:分蘖期,扬花期,成熟期)稻田根际土壤中产甲烷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取样时期和各处理中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稳定且相似,早稻季和晚稻季的优势群落均为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Rice Cluster I(RC-I)、甲烷鬃菌科(Methanosaetaceae)、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但早稻季产甲烷古菌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R)整体低于晚稻季。紫云英和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处理较尿素处理更为明显地提高了双季稻(一年)稻田根际土壤中产甲烷古菌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但均暂未对产甲烷群落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
赵晓萌刘婧娜易丽霞朱波代红翠胡跃高曾昭海
关键词:群落结构双季稻紫云英黑麦草
双季稻区冬种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08年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4种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周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种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黑麦草(Lolium multiflroum Lam.)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248.8mg·kg-1、256.7mg·kg-1和238.9mg·kg-1均显著高于冬闲田的218.3mg·kg-1(P<0.05),增幅为9.43%~17.59%;冬季种植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土壤微生物量碳比冬闲田提高了0.63%,没有显著性差异。4种覆盖作物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为:紫云英,100.3mg·kg-1、黑麦草,153.8mg·kg-1、马铃薯,99.9mg·kg-1和油菜,86.2mg·kg-1,均显著高于冬闲田,73.5mg·kg-1(P<0.05)。对比冬闲田,各个覆盖作物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说明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朱波胡跃高曾昭海肖小平杨光立黄凤球
关键词:双季稻土壤微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冬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