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支惠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脊髓灰质炎
  • 2篇疫苗
  • 2篇灭活
  • 2篇灭活疫苗
  • 2篇活疫苗
  • 2篇脊髓灰质炎病...
  • 2篇VERO细胞
  • 1篇增殖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受试者
  • 1篇稳定性
  • 1篇流行株
  • 1篇柯萨奇
  • 1篇柯萨奇病毒
  • 1篇柯萨奇病毒A...

机构

  • 4篇北京生物制品...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天坛生物...

作者

  • 4篇支惠
  • 3篇石慧颖
  • 2篇宁海京
  • 2篇李懿
  • 2篇张冲
  • 2篇沈心亮
  • 2篇赵敏
  • 2篇赵敏
  • 2篇宋冬梅
  • 2篇陈明
  • 2篇李懿
  • 1篇郝春生
  • 1篇陈明
  • 1篇杨永娟
  • 1篇宋衍燕
  • 1篇罗凤基
  • 1篇庞成华
  • 1篇张中洋
  • 1篇翁捷
  • 1篇田龙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感染复数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感染复数(MOI)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Ⅰ、Ⅱ、Ⅲ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Vero细胞,观察不同MOI致细胞病变情况,并检测病毒滴度。结果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48h,3组MOI(0.001、0.01、0.1)细胞病变均达莞。Ⅰ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72h,3组MOI病毒滴度分别为(8.690±0.190)、(8.690±0.190)和(8.315±0.185)lgCCID50/ml;Ⅱ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96h,3组MOI病毒滴度分别为(8.355±0.097)、(8.440±0.310)和(8.285±0.155)lgCCID50/ml;Ⅲ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8~96h,3组MOI病毒最高滴度分别为(7.500±0.250)、(7.500±0.250)和(7.750±0.250)lgCCID50/ml。结论不同MOI对3型病毒增殖影响不大,可以采用低MO(I0.001)制备疫苗。
石慧颖张冲李懿杨永娟宋冬梅陈明宁海京刘宇赵敏支惠沈心亮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增殖灭活疫苗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稳定性
2009年
目的探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稳定性。方法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分别以0.01、0.1和1MOI接种Vero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共传13代。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抗原含量;免疫Wister大鼠,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病毒的免疫原性。结果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13代,病毒滴度基本稳定;D抗原含量呈下降趋势;免疫原性下降迅速。结论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制备灭活疫苗,在Vero细胞上传代的代次越低越好。
李懿宁海京张冲支惠陈明宋冬梅马淑花赵敏王红燕石慧颖沈心亮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VERO细胞传代稳定性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以脊髓灰质炎减毒病毒为起始株制备的。本发明还涉及预防人受试者中脊髓灰质炎的方法。
石慧颖李懿田龙赵敏翁捷张冲陈明支惠庞成华
文献传递
不同CA16流行株的相关生物学和VP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病毒株进行生物学特征与基因背景研究,为CA16病原和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CA16病毒;通过中和鉴别试验和RT—PCR对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毒的VPl基因序列测定后,与其他CA16序列进行比较,绘制种系发育树,确定病毒基因型;测定病毒滴度,观察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噬斑形态;攻击乳鼠分析病毒的致病性。结果从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6株病毒,采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可以从病毒感染细胞中扩增出约150bp大小的目的产物带;采用CA16特异性引物可以从病毒感染细胞中扩增出210bp大小的目的产物带。而采用EV71特异性引物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噬斑分析发现,6株病毒在Vero细胞上接种96h后均能出现清晰的噬斑,其中BJ-3噬斑直径为4—5mm,BJ-5噬斑直径约为3mm,BJ-1、BJ-2、BJ4、BJ-6噬斑直径为1.5~2mm;除BJ-3噬斑边缘模糊外,其余5株噬斑边缘整齐。该6株病毒均可被人CA16抗体阳性血清中和。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5代,滴度均在7.0LgcCID50/ml左右。基于VPI基因序列的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J-2、BJ-4、BJ-5属于C1亚型,BJ-1、BJ-3、BJ-6属于C3亚型,该6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达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达99%以上。乳鼠攻击试验结果显示,BJ-3和BJ-5攻击后第4~5天乳鼠开始发病,后肢出现明显的麻痹、瘫痪症状,至第6~7天全部死亡,正常对照组和其他病毒组直至攻击后第14天均无异常。结论不同CA16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基因背景相近,致病性明显不同,需进一步了解中国流行的CA16病毒株的致病特点,为疫苗的研发提供直接依据。
郝春生杨永娟宋衍燕李懿张中洋郭会杰赵敏支惠罗凤基李秀玲
关键词:流行株手足口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