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丁 作品数:8 被引量:7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分析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危险因素,探讨围术期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未继发CVS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围术期医疗因素,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查术后继发CVS的危险因素。两组随访3个月,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吸烟和酗酒史、高血压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预后(prognosison admission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PAASH)分级、既往动脉瘤破裂次数、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栓塞程度、真假性动脉瘤、术后血压波动范围、介入手术时机、术后使用"3H"疗法为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15 mm、既往动脉瘤破裂>2次、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术前Fisher分级≥3级、非致密栓塞、假性动脉瘤、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72 h以内)介入栓塞、术后使用"3H"疗法是其保护因素。两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级量表显示,观察组近期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结论老年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术后继发CVS患者病死率高、总体预后差,针对患者术后继发CVS的可控危险因素实施良好的控制以改善患者预后。 张昌伟 王朝华 徐丁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术 手术后并发症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徐剑峰 谢晓东 王朝华 张昌伟 张紫寅 范锋 胡利刚 徐丁 向守卫关键词:介入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刘仑鑫 谢晓东 王朝华 张昌伟 林森 伍聪 徐丁 王婷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小脑后下动脉 20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血泡样动脉瘤(BBA)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2015年介入治疗20例BB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接受带膜支架置入术、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再出血死亡,1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发生血管痉挛死亡,1例行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血管痉挛死亡。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15例,3~4分2例。17例患者临床随访1~26个月(平均9.3个月),mRS评分均≤2分。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拒绝行影像随访。1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其中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保持稳定,1例不完全栓塞瘤体缩小。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BBA可行且有效,多支架辅助栓塞技术能降低动脉瘤复发率。 向守卫 徐丁 王朝华 胡利刚 张昌伟 谢晓东关键词: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管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后交通动脉瘤并动眼神经麻痹的效果及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比较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Pcom AA)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nerve palsy,0MNP)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2例Pcom AA并0MNP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162例和夹闭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16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0MNP恢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夹闭组OMNP完全恢复率高于栓塞组(P<0.05),但两组OMNP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术后脑梗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及脱水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或P<0.01)。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Pcom AA并0MNP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缺点,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张昌伟 王朝华 徐丁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血管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术 老年自发性SAH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检查阴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由外院转入的院外首次DSA阴性的28例老年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分析造成首次DSA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DSA仪器、医师年资、造影照射角度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Ⅰ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3 mm、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PNSH、二维DSA仪器、医师年资<5年、造影照射角度不当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导致老年自发性SAH患者首次DSA阴性有多种因素,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应根据相关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并注意及时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张昌伟 王朝华 徐丁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术 阴性 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且运用双微导管技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19.284,P=0.016),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22.105,P=0.043)、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926,P=0.038),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x^2=6.947,P=0.032),致残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x^2=7.015、5.306、6.391,P=0.025、0.019、0.026),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7.031,P=0.033)。结论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时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张昌伟 王朝华 徐丁 胡利刚 向守卫关键词:双微导管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安全性 老年人 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术后复发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75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介入术后复发63例,复发率为16.80%。收集所有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瘤颈最长直径、动脉瘤部位、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宽度、栓塞程度、栓塞方式、栓塞材料及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是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瘤颈直径>15 mm、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宽颈、未完全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生物圈栓塞材料、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Ⅱ或Ⅲ级为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众多,临床医师应根据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对策,以降低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率。 张昌伟 王朝华 徐丁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