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涛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江湾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黏液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结节
  • 2篇病变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多平面重组
  • 1篇多平面重组技...
  • 1篇血清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治疗

机构

  • 9篇上海市江湾医...
  • 2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延边大学
  • 1篇天津市肿瘤医...

作者

  • 9篇张海涛
  • 3篇赵润
  • 2篇李磊
  • 2篇陶鑫
  • 1篇沈甲乙
  • 1篇陈玉棠
  • 1篇蒋炜
  • 1篇叶兆祥
  • 1篇佟莉
  • 1篇陈玉堂
  • 1篇李劲
  • 1篇赵志梅
  • 1篇刘颖华

传媒

  • 3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治疗对2型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及降糖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均测量身高、体重,同时分析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血清C-肽、与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关系,讨论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根据其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A)组及降糖药物(B)组,测定上述两组患者骨密度(BMD)、体重指数(BMI)、血清C-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按病程结合年龄分组对比。结果 (1)高龄段两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及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组骨密度较降糖药治疗组高(P<0.01),两组差异显著。(3)骨密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与空腹胰岛素及血清C-肽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早期干预能延缓并减低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及程度,对于高龄及病程大于15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与降糖药对其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无明显差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血清C-肽对骨质代谢有一定影响。
徐覃莎张海涛郁明姬蒋炜佟莉谢范迪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
115例急性颅脑损伤动态CT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动态CT改变及迟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探讨CT复查的适当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115例急性颅脑损伤动态CT改变及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h之内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44.2%有变化,伤后6~24h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20.4%有变化,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T复查,35.2%的病人出现颅内迟发性损伤。结论外伤6h之后的CT较6h以内CT结果更能反映损伤程度和范围。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即时进行动态CT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张海涛赵润徐覃莎
关键词:颅脑损伤CT扫描
孤立性肺结节HRCT征象概率分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病灶HRCT征象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方法收集149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行常规和对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将初步确定的15项HRCT征象按照病灶良恶性分组进行χ2检验,筛选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的征象作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分析HRCT征象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结果选出8项HRCT征象作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浅分叶征、边缘锐利、晕征及钙化等征象与良性病变正相关,其RR值分别是15.387,42.162,12.917,3.253;深分叶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与恶性病变呈正相关,其RR值分别是0.067,0.109,0.526;锯齿状边缘在回归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肺结节HRCT征象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等内在联系,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陶鑫赵志梅刘颖华徐覃莎张海涛叶兆祥苏斌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T评估黏液胃癌及非黏液胃癌淋巴结转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黏液胃癌(MGC)及非黏液胃癌(NGC)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及CT征象。方法:分析我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黏液胃癌病人的CT资料,同时将从520例非黏液胃癌中按年龄、性别配对的38例作为对照组,重点分析两组病例淋巴结大小及阳性转移率的异同,采用x^2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习文献并讨论MGC的术前CT诊断价值。结果:MGC组淋巴结检出数量及阳性率均较NGC组高,分别是53%、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mm、6~9mm大小淋巴结的阳性转移率:MGC与NGC两组分别为29%、57%与11%、32%.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mm淋巴结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MGC亦较NGC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肿瘤体积MGC较NGC大;CT增强MGC以内层明显强化,中外层以低密度为主,NGC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10mm的淋巴结MGC较NGC更易发生阳性转移,对术前趋向于MGC的淋巴结观察要十分仔细,不能忽略≤10mm的淋巴结阳性转移率。肿瘤大小、大体病理类型、强化方式等CT征象有助于MGC的术前诊断。
徐覃莎张海涛陈玉堂
关键词: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江湾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60例肠梗阻患者中,肠肿瘤23例,肠黏连14例,腹内外疝12例,肠套叠4例,肠扭转2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胆石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1例。CT扫描显示梗阻点位于小肠32例,结肠28例表现为梗阻近端肠腔扩张,而远端肠腔萎陷;扩张的肠腔内可见气液平,梗阻部位可见"移行段"。靶征、鸟嘴征、漩涡征等具有诊断价值。增强扫描后梗阻段肠壁异常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判断有无急性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病因以及是否绞窄,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
蔡华亮徐覃莎张海涛李劲
关键词:肠梗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医学影像学诊断现状被引量:1
2013年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均在71岁以上。具有复杂病理改变,可分为胰管内上皮乳头样增生、腺瘤样形成,并伴有大量黏液分泌阻塞继发胰管及其分支扩张。
李磊徐覃莎张海涛宋宇飘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NEOPLASMS胰腺囊性肿瘤发病年龄病理改变
用多排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用多排螺旋CT扫描后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和曲面重组技术(CPR)诊断小肠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小肠病变患者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首先使用多排螺旋CT对这28例患者进行单纯横断位扫描检查,并记录检查的结果,然后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和曲面重组技术对这28例患者进行单纯横断位扫描的结果进行处理,并由两名高资历的放射科医师对这28例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单纯横断位扫描的结果和用多平面重组技术与曲面重组技术对单纯横断位扫描结果进行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这两种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结果 :经过两位医师的评价分析,这28例患者进行单纯横断位扫描检查的准确率为71.4%(20/28),而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和曲面重组技术对他们单纯横断位扫描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后结果的准确率为96.4%(27/28),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多排螺旋CT扫描后多平面重组技术和曲面重组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准确率高。此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海涛徐覃莎赵润蔡华亮郁明姬
关键词:小肠病变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被引量:1
2010年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CT表现。FNH动脉期全瘤除去中央瘢痕区的显著强化及中央瘢痕的延迟强化为其最重要的CT征象,具有诊断意义。螺旋CT平扫加动态双期扫描能正确反映FNH的影像特征,能够对大部分FNH作出正确诊断。
张海涛蔡华亮沈甲乙徐覃莎郁明姬陶鑫赵润李磊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MSCT对胃黏液腺癌及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及相应胃周淋巴转移评估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黏液胃癌(MGC)及非黏液胃癌(NGC)的CT影像特征及相应胃周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黏液性胃癌CT资料,同时将从550例非黏液性胃癌中按年龄、性别配对的4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病变的病灶大小,强化形式(分层/不分层)、强化程度(明显/不明显)及增厚的胃壁层,另外分析相应两组淋巴结大小及阳性转移率的异同,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肿瘤原发位置及平均肿瘤大小,MGC与NGC无明显差异,90%的胃黏液腺癌病例胃壁明显增厚,主要表现为胃壁中层低密度,而非黏液腺癌胃壁增厚者占69%,主要为较高密度的内层或全胃壁增强扫描黏液癌增厚;黏液性胃癌最多见的强化形式是分层强(86%),90%的病例强化不明显;非黏液性胃癌为单层均匀强化(76%),62%的病例强化明显;黏液样胃癌淋巴结检出数量及阳性转移瘤均较非黏液样胃癌高,分别是268个,56%及142个,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mm、6~9mm大小淋巴结率MGC与NGC两组分别33%、57%与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m组淋巴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MGC较NGC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能够准确地观察肿瘤增厚的胃壁层、强化形式及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黏液性及非黏液性胃癌;黏液胃癌较非黏液胃癌淋巴结更容易淋巴转移,尤其对于术前诊断趋向MGC的病变,胃周淋巴结观察要仔细,不能忽略<10mm的淋巴结转移率。
张海涛徐覃莎陈玉棠
关键词:淋巴结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