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涿
-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捕食藻类的效应被引量:1
- 2011年
- 为摸清蝌蚪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用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和花姬蛙蝌蚪在实验室内用红枫湖水进行塑料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明显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蝌蚪不喜食绿藻,蓝藻密度降低使绿藻获得较多的营养源而大量繁殖,导致绿藻密度增加。同时展望了蝌蚪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中的研究方向。
- 魏刚夏品华成刚王帅张景涿吕敬才徐宁
- 关键词:两栖动物蝌蚪捕食藻类
- 贵州柏箐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柏菁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3种,爬行动物24种。运用G-F指数对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爬行动物单型科数仅1科,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较高;两栖动物的单型科数达4科,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较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属间的多样性指数相似;但两栖动物科属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 戴诗贵张景涿江亚猛徐宁
-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
- 贵州省蛇类新记录:孟加拉眼镜蛇被引量:3
- 2011年
- 2009年6月,在贵州省望谟县获得3条大型前沟牙类毒蛇,长105~142 cm,竖立前半身时颈背露出单圈"眼镜"状斑纹,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前颞鳞2枚,后颞鳞有变异,上唇鳞7枚(2-2-3式),下唇鳞9枚,前颔片2枚,背鳞平滑、23-21-15行,脊鳞两侧数行较窄长、斜列,腹鳞173~178枚,尾下鳞48~49对,体前端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有两暗褐色斑点及一暗褐色横斑,体中段后腹面逐渐呈灰褐色,体尾背有黄白色横斑残留。经鉴定为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且为贵州省新记录。
- 魏刚郭鹏徐宁张景涿宋庄
- 贵州省清水河风景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被引量:3
- 2008年
- 对清水河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53号,隶属1目5科9属11种,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数64种(亚种)的17.19%。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华南区种,共5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5.45%;其次为西南区种4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36.36%;华中区种仅2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8.18%。
- 徐宁戴诗贵张景涿
- 关键词:两栖动物区系
- 安龙仙鹤坪斑腿泛树蛙的形态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安龙仙鹤坪产斑腿泛树蛙的形态特征。[方法]从贵州安龙仙鹤坪自然保护区采获20雄13雌斑腿泛树蛙标本,腹腔注射10%的甲醛溶液保存,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安龙产斑腿泛树蛙属于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与道真、台湾产斑腿泛树蛙的形态特征相似。安龙产斑腿泛树蛙指间无蹼,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多数标本体背面有"X"形花斑,股后均有较细密的网状花斑。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其栖息环境颇广泛,白天多隐蔽,黄昏时出来活动。产卵季节颇长,以5、6月为繁殖盛期,一般当年完成变态,以陆栖为主。[结论]该研究为斑腿泛树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徐宁张景涿
- 关键词:生活习性
- 花姬蛙蝌蚪对藻类的捕食效应被引量:2
- 2010年
- 对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蝌蚪捕食藻类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显著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文中讨论了蝌蚪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中控制蓝藻暴发的意义。
- 魏刚夏品华高喜明成刚徐宁张之全张景涿
- 关键词:两栖动物蝌蚪捕食藻类
- 贵州蛇类新记录——银环蛇云南亚种被引量:1
- 2012年
- 2009年6月在贵州省望谟县获得1号银环蛇标本,经鉴定为银环蛇云南亚种(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 Pope),为贵州新记录。
- 魏刚郭鹏徐宁成刚张景涿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