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东
- 作品数:296 被引量:1,137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低温机械灌注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保存效果的研究
- 王伟谢大炜胡小鹏尹航王玮刘航任亮杨晓勇张小东
- 自制可视穿刺针式肾镜结合输尿管通道鞘治疗肾结石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价自制可视穿刺针结合输尿管通道鞘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8例用自制可视穿刺针结合输尿管通道鞘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留置输尿管通道鞘和穿刺成功。除1例因结石移位需输尿管软镜辅助治疗外,均成功直视下碎石。结石大小为(21.9±7.3)mm、手术时间(43.6±13.6)min、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8±1.3)分、术后血红蛋白减少7.0 g/L[(143.1±12.2)g/L vs.(136.1±10.5)g/L,P>0.05]、住院时间(3.1±1.0)d。无输血患者。术后1个月无石率为87.5%(7/8),1例残留结石直径约3 mm,术后随访3个月后结石消失,术后3个月无石率为100%(8/8)。结论自制可视穿刺针结合输尿管通道鞘治疗肾结石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术后无石率,减少PCNL相关并发症。
- 张军晖张际青康宁关星田惠忠邱智张小东邢念增
- 关键词: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输尿管支架管留置时间的研究被引量:28
- 2018年
-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合理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00例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62例,女138例。年龄17~82岁,平均36.7岁。肾结石168例,非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32例。结石长径均〈2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分体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引流。根据输尿管支架管留置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4周)和B组(2周),每组各150例,比较两组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并发症,以及拔管后1个月的排石效果。结果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期间,A组和B组的膀胱刺激症状分别为140例(93.3%)和107例(71.3%),腰腹痛分别为85例(56.7%)和36例(24.0%),肉眼血尿分别为133例(88.7%)和60例(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个月复查CT,A组和B组的净石率(残留结石长径〈3 mm)分别为91.3%(137/150)和89.3%(134/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非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肾结石(结石长径〈2 cm)后,输尿管支架管留置2周安全、有效,不影响净石率,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邱智张军晖张际青吴栗洋康宁张小东
- 关键词:输尿管软镜输尿管支架管钬激光输尿管上段结石
-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36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29例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与术后其中19例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测数据对比。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后主观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主观治愈32例。尿流动力学检测指标中最大尿流率、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和腹压漏尿点压力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该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明确诊断分类、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朱海涛陈家存陈仁富张小东
- 关键词:无张力尿道悬吊术压力性尿失禁尿流动力学
- 腹膜外入路治疗移植肾周淋巴囊肿一例
- 2010年
- 淋巴囊肿又称囊性淋巴管瘤,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淋巴囊肿压迫输尿管、血管及膀胱等,会引发相应临床症状,需明确治疗。我们收治1例肾移植后6年发生肾周淋巴囊肿者,经腹膜外入路成功行囊肿与腹膜腔开窗术,报告如下。
- 张际青尹航胡小鹏任亮王勇张小东
- 关键词:淋巴囊肿腹膜外入路移植肾囊性淋巴管瘤
-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合并膀胱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 张鹏徐凌武治津张朝华杨勇张宁张小东
- 肾移植受者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和麦考酚钠肠溶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口服吗替麦考酚酯(MMF)和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在肾移植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情况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入组102例肾移植受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口服MMF和EC-MPS。用10点有限样本法测定移植后7和30d两组患者O~12h麦考酚酸曲线下面积(MPA-AuC012h)。应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估受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症状,分值越高症状越明显,并对比两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冷热缺血时间、供受者间HLA配型、群体反应抗体以及病毒感染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时MMF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1.18±0.97)h,小于EC-MPS组的(2.76±1.35)h(P=0.00);而两组MPA-AUCo-12h分别为(48.48±7.65)mg·h·L。和(52.39±5.93)mg·h·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7d内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术后30d,MMF组的Tmax为(1.09±0.91)h,小于EC-MPS组的(3.11±1.4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MMF组的MPA-AUC12h为于(41.96±6.39)mg·h·L-1,低于EC-MPS组的(50.66±4.21)mg·h·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MMF组的GSRS评分为42.74±7.34,高于EC-MPS组的21.0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30d内MMF组总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6.0%,EC-MPS组为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结论与MMF相比较,EC-MPS的达峰时间延长,总体MPA-AUC012h大于MMF,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
- 张希诺李寒王玮张征尹航邱葵刘航王伟胡小鹏张小东
- 关键词:吗替麦考酚酯药代动力学肾移植
- 93例移植肾切除手术时机的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移植肾探查切除手术的时机。方法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行肾移植手术1769例,行移植肾切除的病例93例,回顾其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最佳时机。结果93例中术后3个月内移植肾切除者34例,占34.40%,4~12个月者25例,占26.88%,大于1年者34例,占34.40%;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83例,占89.25%;尿量减少者62例,占66.67%;移植肾区疼痛/膨隆者42例,占45.16%;发热者28例,占30.11%。切除移植肾病理学结果:超急性排斥反应5例,加速性排斥反应8例,移植肾破裂9例,肾动脉血栓/栓塞6例,移植肾动脉瘤3例,移植肾真菌感染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移植肾间质化脓性炎症1例,移植肾动脉结节性炎伴肾梗死1例,移植肾动脉破裂1例,移植肾蒂出血1例,慢排或慢排+急排53例。本组移植肾切除术后有15例死亡,这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占死亡者的53%,重症感染4例,占27%,颅内出血2例,占13%,心脏并发症1例,占7%。结论首先移植肾切除手术是一高风险手术,移植肾或其他脏器一旦出现并发症,应及早手术探查,挽救患者的生命,终止它的恶性循环;其次在可能的情况下,调节患者各脏器功能,使其尽可能能耐受手术。
- 王勇李晓北胡晓鹏张勇王玮尹航张小东
- 关键词:肾脏移植肾切除手术时机
- 肾移植受者BK病毒感染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术后受者的血清和尿液中BK病毒(BK virus,BKV)DNA拷贝数量的检测,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的发病规律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对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80例患者进行血清和尿液中BK病毒DNA拷贝数量的检测,利用SV40大T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对接受移植肾穿刺活检的80例病理学标本进行回顾研究,对诊断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BKAVN)患者进行随访及病史复习。结果 BK病毒血症发生率为8.75%,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37.5%,BKAVN发生率为2.5%,术后尿和血BK病毒DNA拷贝的变化趋势一致,术后6~12个月是BK病毒感染高峰期。结论 BKV感染对肾移植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一旦出现BKVAN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对肾移植受者应该进行BKV早期监测,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治疗BKVAN的效果较好。
- 杨晓勇任亮王玮刘航胡小鹏张小东
- 关键词:肾移植BK病毒
- 不同免疫抑制剂对树突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 2009年
- 目的观察现今临床常用的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骁悉(MMF)和雷帕霉素(Rap)4种免疫抑制剂,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细胞(DC)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探讨这些药物是否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在小鼠骨髓来源的DCp培养过程中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四种不同药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11c、CD40和CD80的表达。MTT比色法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每组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结果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形态上无差别(P〉0.05),CD11c表达都在80﹪以上,经LPS刺激后CSA组和FK506组细胞表型分化成熟(CD11c+,CD40+,CD80+),而MMF组和RAP组无明显变化(CD11c+,CD40-,CD80),各处理组对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抑制程度顺序为:RAP〉MMF〉FK506〉CSA。结论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免疫抑制药物对DC影响的研究,为在临床上合理的选择免疫抑制药物及实验室中制备致耐性树突细胞(Tol-DC)提供理论根据。
- 杨晓勇张小东高居忠
- 关键词:树突细胞免疫抑制剂移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