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伟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大豆
  • 2篇基因
  • 2篇SUMO
  • 1篇倒伏
  • 1篇倒伏性
  • 1篇隐马尔可夫模...
  • 1篇应用程序
  • 1篇应用程序包
  • 1篇热激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转录因子家族
  • 1篇细菌性斑点病
  • 1篇相关基因
  • 1篇马尔可夫
  • 1篇马尔可夫模型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定位
  • 1篇家族
  • 1篇斑点病

机构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刘春燕
  • 5篇陈庆山
  • 5篇张丽伟
  • 3篇胡国华
  • 2篇张慧
  • 2篇林美静
  • 2篇林萌萌
  • 1篇李玉花
  • 1篇王琳琳
  • 1篇辛大伟
  • 1篇傅永福
  • 1篇齐照明
  • 1篇刘洋
  • 1篇王晶
  • 1篇李淑萍
  • 1篇禹国龙
  • 1篇王锦辉

传媒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豆SUMO化相关基因在热激条件下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探讨SUMO(类泛素的小蛋白修饰,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在大豆逆境胁迫中的作用,对大豆SUMO系统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结构进行分析,与其它植物SUMO化相关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将大豆合丰25热激处理后,选取SUMO系统中的6个基因(Gm SUMO2,Gm SUMO3,Gm SAE1b,Gm SCEb,Gm E3f,Gm ESD4d)进行实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豆Gm SUMO,Gm SAE1,Gm SCE,Gm E3f与木本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热激处理不同时段,大豆6个SUMO相关基因均有明显变化,Gm SAE1b起激活作用最先启动,Gm SUMO2/3和Gm SCEb表达趋势一致,验证了Gm SCEb的结合作用。热激10min后,Gm SUMO2/SUMO3相对表达量达到最低,而Gm ESD4d在叶中相对表达量达到近40倍,说明Gm ESD4d在叶中起去SUMO化作用。热激30min,在根中Gm SUMO2相对表达量达到近27倍,Gm SCEb达到10倍,Gm E3f达到近40倍。说明Gm SUMO2、Gm SCEb、Gm E3f主要在根中起作用。
林萌萌林美静张丽伟李淑萍刘春燕潘校成傅永福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热激基因表达
大豆SUMO系统相关基因定位及其与细菌性斑点病抗性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类泛素的小蛋白修饰(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对植物抗病防御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了大豆SUMO系统6个相关基因。对细菌性斑点病抗病品种黑农37及感病品种合丰25接种处理后各基因表达变化进行实时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抗病品种中,Gm SUMO2、Gm SCEa在叶中24h表达量最高,Gm SUMO3、Gm SCEb在叶中48h表达量最高,所以Gm SUMO2/3和Gm SCEa/b在大豆叶部抗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Gm SAE2a在茎中48h的表达量高达6倍多,在茎部抗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Gm ESD4e在抗病品种的根和叶中表达量快速下降,起着主要的去SUMO化作用。Gm ESD4a/e在感病品种接菌前期和后期分别在叶和根部相对表达量较高,主导感病品种叶和根部的去SUMO化作用,初步说明大豆SUMO系统与细菌性斑点病抗性相关。
林美静张丽伟张慧王锦辉林萌萌禹国龙于仁敬刘春燕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SUMO
基于Meta分析的大豆倒伏性相关QTL的整合被引量:7
2010年
倒伏性是大豆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是控制大豆产量性状的主要数量性状。本研究共搜集整理了16年来已经报道的与大豆倒伏性有关的59个QTL,以2004年发布的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soymap2为参考图谱,通过软件BioMercator2.1的映射,将大豆倒伏性QTL整合到soymap2上,并利用Meta进行元分析进而推断QTL位置,计算提取真正有效的QTL位点,共得到11个与大豆倒伏性相关的真实主效QTL位点,分布于5个连锁群上。本研究结果为倒伏性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张丽伟齐照明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倒伏性QTLMETA分析
大豆TCP转录因子家族结构域分析及功能预测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已知的拟南芥TCP基因和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获得了大豆TCP家族基因序列,基因定位信息。共鉴定大豆TCP基因54个,分布在大豆除14号染色体外的其他19条染色体上。对54个基因进行进化和聚类分析及功能结构域的分析,发现全部具有高度保守的TCP结构域。根据结构域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将大豆TCP转录因子家族分成2个TCP亚家族。以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已有的其他物种的TCP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大豆TCP基因占总数的3.5%,与拟南芥同源基因比较,序列长度存在相似性。对启动子元件分析显示,TCP基因含有大量与在子叶、根、茎处大量表达有关的元件及对分生组织有作用的元件。
刘洋张慧辛大伟王琳琳张丽伟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
HMMER及同源比对预测大豆病程相关蛋白被引量:7
2011年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 PRs)是病理或病理相关环境下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它的产生与积累是植物体应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大量 PR 蛋白被鉴定,根据它们的结构特征,生物功能以及进化关系等将 PR 蛋白分为 14 个家族。然而,在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大豆中发现的 PR 蛋白却很少,本文通过搜索拟南芥、水稻、玉米以及豆科植物所有的已有的 PR 蛋白,根据其保守结构域利用 BLAST 程序和 HMMER 程序同时预测大豆中可能存在的 PR 蛋白,通过两种方法的预测和比较整合,共得到大豆 9 个家族的 36 个 PR 蛋白序列。并对它们的连锁群分布、基因结构、基因长度及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 PR 家族成簇分布于 Gm05、Gm10、Gm13、Gm15、Gm17、Gm19 和 Gm20 等几个连锁群,基因普遍存在序列较短,大部分都小于 1 000 bp,且内含子数目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的特点。在 PR4 家族中,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都非常相近,而 PR1-4 和 PR1-3 等与该家族其它成员亲缘关系较远的情况。本研究结果预测的 PR 蛋白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大豆中其它家族基因预测研究以及其它物种基因家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王晶张丽伟刘春燕李玉花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BLAS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