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洪昌

作品数:19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溃疡
  • 7篇结肠
  • 7篇结肠炎
  • 7篇溃疡性
  • 7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灌肠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健脾
  • 2篇心身
  • 2篇心身疾病
  • 2篇易激综合征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疏肝
  • 2篇中西医
  • 2篇综合征
  • 2篇萎缩性
  • 2篇萎缩性胃炎
  • 2篇胃炎

机构

  • 19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泰达国际心血...

作者

  • 19篇康洪昌
  • 9篇周正华
  • 7篇王红霞
  • 5篇王威
  • 5篇岳妍
  • 5篇李明越
  • 4篇魏景景
  • 3篇姚鹏
  • 3篇周正华
  • 2篇王春燕
  • 1篇郝莉莉
  • 1篇田晶晶
  • 1篇胡蓆宝
  • 1篇刘媛媛
  • 1篇郭乾坤

传媒

  • 6篇天津中医药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脏腑论治泄泻探源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关于泄泻的论述,分析了泄泻的发生与各脏腑的关系,探讨"脏腑论泄"的历史源流,为正确辨证论治泄泻提供裨助。结果发现虽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但五脏六腑皆令人泻,非独脾胃也。
康洪昌周正华
关键词:脏腑源流
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疏肝法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疏肝法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4—6月间符合筛查标准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中药汤剂口服,早晚各1袋,连续服用两周;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口服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IBS症状严重性程度量表(IBS-SSS)、中医症状及IBS生活质量(IBS-QOL)评定,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IBS-SSS评分和临床疗效、中医辨证症状分级计分和临床疗效以及IBS-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5-H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穴位埋线结合健脾疏肝法可有效降低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SSS及中医辨证症状分级计分,提高临床有效率及IBS-QOL评分,改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血清5-HT含量,且无不良反应。
魏景景郝莉莉王红霞康洪昌王威岳妍
关键词:穴位埋线健脾疏肝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
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5
2021年
[目的]探讨荜铃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炎症因子、胃肠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三联方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荜铃胃痛颗粒,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进行临床症状(纳差、恶心、腹胀、嗳气、上腹痛)评分,采用13C呼气实验检测HP根除情况,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进行胃黏膜病理检查,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放免法检测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纳差、呃逆、上腹部胀满、吞酸嗳气、上腹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纳差、呃逆、上腹部胀满、吞酸嗳气、上腹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HP阳性率为9.38%(3/32),对照组为37.5%(1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炎症反应、炎症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PGⅠ、PGⅡ、MTL、SS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结束时PGⅠ、PGⅡ、MTL、S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姚鹏康洪昌康洪昌郭乾坤李明越郭乾坤冯璐
关键词:三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1例报道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BD)。UC以病程长、复发-缓解为特点,大约90%的患者于发病后25年内至少复发一次。对标准剂量的激素反应差,或减药过程中出现症状...
周正华康洪昌李明越
文献传递
食欲不振伴精神状态改变1例分析
本文报道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例一名62岁女性患者,主因"胃脘部胀闷不适1月余"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因情志刺激出现食欲不振,1月前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间断就诊,经治好转,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就诊于我科。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发展可分...
岳妍刘媛媛康洪昌
文献传递
健脾疏肝温肾方联合脾胃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温肾方联合脾胃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65例。联合组给予健脾疏肝温肾中药免煎颗粒剂和脾胃贴治疗,中药组给予健脾疏肝温肾中药免煎颗粒治疗,脾胃贴组给予脾胃贴治疗,西药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均治疗4周。统计4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4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4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中药组明显低于脾胃贴组(P<0.05),脾胃贴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且中药组明显高于脾胃贴组(P<0.05),脾胃贴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健脾疏肝温肾方联合脾胃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周正华王威岳妍康洪昌王红霞冀建斌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温肾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予温肾健脾方治疗,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大便次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懒言等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温肾健脾方治疗IBS-D疗效较好,症状改善明显。
康洪昌周正华岳妍王红霞冀建斌李明越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温肾健脾方中医药疗法
整体与微观辨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被引量:6
2022年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是疑难病,治疗棘手,病程缠绵,极易反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成为重要的创新手段,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整体上常法与变法并用,熟用常法以治本,活用变法以增效,并借鉴胃镜下粘膜形态进行微观辨病,衷中参西,并运用“以内辅外”的理念以提高临床的疗效,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文章详细阐述了整体辨证与微观辨病理论在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具体运用,以飨同道。
周正华王威冀建斌康洪昌燕麟
关键词: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整体辨证微观辨证
青赤散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举隅
本文选取2例运用青赤散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案,客观描述其诊疗过程及病情转归,并结合相关文献,旨在展现青赤散灌肠方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减少病情复发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
王婧夷周正华冀建斌康洪昌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文献传递
探析“风能胜湿”在泄泻中的运用被引量:14
2013年
泄泻以脾为主要矛盾,以湿为病理关键,内湿、外湿或内外合邪均可致泻,故湿胜则泻。"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升麻、葛根、柴胡之类也,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然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故当中病即止,用量不宜过重,避免耗气伤阴之弊,以防其耗散元气。
康洪昌周正华
关键词:湿邪中西医疗法风药升麻柴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