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天荣
-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和永久型下腔静脉滤器的安全性和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IVCF)和永久型IVCF预防肺栓塞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以及慢性血栓后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发生率的差异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36例行可回收型IVCF植入术和65例同期行永久型IVCF植入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IVCF植入手术均获得成功,可回收型IVCF组35例患者中19例于术后2~6周成功取出滤器,16例留置体内改为永久性IVCF,滤器回收率52.78%。可回收型IVCF组与永久型IVCF组短期内(0~6周内)全因病死率分别为8.33%和7.69%,慢性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3.89%和21.54%,下腔静脉阻塞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和18.46%。结论:可回收型IVCF与永久型IVCF在短期内(0~6周内)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慢性血栓后综合征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发生率永久型IVCF组较可回收型IVCF组增高。
- 郭亚娟冯骏刘亚民田红燕屈艳屈天荣周明丽王博马爱群
- 关键词:肺栓塞腔静脉滤器
- 256 iCT冠状动脉CTA降低辐射剂量扫描方案的优化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采用256iCT进行冠状动脉CTA(CCTA),并联合多种技术优化扫描方案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纳入91例接受256iCT CCTA(研究组)和30例接受64排CCTA(对照组)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根据患者心率设置6种扫描方案,方案1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启动z轴方向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方案2、3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ECG-CTCM)技术,方案4~6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各扫描方案均根据BMI设置管电压。计算并比较各组及各扫描方案间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ED[(12.78±5.8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19.49±1.65)mSv,P〈0.05]。研究组扫描方案1ED最低,其次为扫描方案3,两种扫描方案ED均明显低于其余扫描方案(P均〈0.05),二者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方案2、4~6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扫描方案中ED均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各扫描方案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0,P=0.858)。结论 CCTA中256iCT辐射剂量低于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ECG电流调控技术和个体化扫描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辐射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
- 张蕴赵婷婷屈天荣
-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6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6例,其中糖尿病足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2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5.6岁。6例患者均为自愿接受自体干移植治疗。其中合并足部溃疡或坏疽4例,累及双下肢病变5例,共移植8条下肢。6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下肢缺血肌肉局部注射联合经缺血肢体动脉导管注射的方法进行。术后第1天至6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干细胞移植术后6例患者患肢疼痛、冷感、溃疡或足趾坏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4例患者踝肱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增加。全部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下肢动脉严重病变患者,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部分改善生活质量。
- 郭亚娟张玉顺刘亚民冯骏屈天荣王博周明丽马爱群
- 关键词:造血细胞移植
- 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多破口复杂假性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09年
- 报道1例多破口复杂假性动脉瘤,经三维DSA明确诊断,在DSA引导下行假性动脉瘤瘤腔内凝血酶注入治疗,效果不佳,后改为DSA引导下纤维蛋白封闭剂注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假性动脉瘤在介入治疗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变程度日益复杂,本文结合病例讨论复杂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假性动脉瘤的诊疗提供帮助。
- 田红燕刘亚马强屈天荣张军波李家增杜亚娟万红梅
-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纤维蛋白封闭剂凝血酶
- 三维DSA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血管疾病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三维DSA图像具有显示血管解剖清晰、立体感强的特点。文章结合血管疾病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其在血管疾病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 田红燕刘亚原宝华屈天荣
- 关键词:三维DSA血管疾病教学
- DSA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探究
- 2022年
- 目的探索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与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单侧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研究组则选用DAS介入治疗方案,进行双侧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命健康、经济物质、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与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DSA介入治疗进行双侧动脉栓塞,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疾病的发展,降低不良反应所带来的生命健康威胁,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疾病所带来的多种负担与痛苦,值得在临床中不断研究与改进,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 王春苗屈天荣
-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晚期妇科
-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心脏病介入诊治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CBL)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在心脏病介入诊治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培训基地的60名进修学员,按照教学方法不同将其分为LBL组和CBL+PBL组,各30名。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CBL+PBL组采用CBL联合PBL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方法认同率、理论考核成绩、介入操作考核成绩。结果CBL+PBL组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介入操作应用和记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认同率均显著高于LBL组(P<0.05)。CBL+PBL组的基础知识、问诊与查体、辅助检查分析能力、病例分析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LBL组(P<0.05)。CBL+PBL组的血管穿刺及压迫、DSA机器操作、介入诊疗操作、术后观察及并发症处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LBL组(P<0.01)。结论CBL+PBL教学法在心脏病介入培训中能更好地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 胡志成革胜魏峰屈天荣
-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脏病介入诊治
- 三维DSA在复杂外周动脉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三维DSA技术在复杂外周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常规血管造影难以明确诊断的复杂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25例,对其病变血管分别行二维DSA和三维DSA,将两种技术得到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维DSA能更清楚的显示下肢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于肢体闭塞性疾病能够帮助判断血管成形术中导管导丝与血管真腔的关系;能清楚显示血管的连续性及管腔内的形态;能诊断出常规体位难以发现的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对其性质做出判定.结论:三维DSA技术对于复杂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田红燕刘亚屈天荣张军波马强范粉灵万红梅冯骏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外周动脉疾病
- DSA和MRA检测在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比较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诊断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的临床价值,为脑血管结构异常的检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1周内的患者183例,使用DSA和MRA法检测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基本结构血管异常。结果:MRA和DSA检测,顶叶、额叶和豆状核3个部位自发性脑出血的几率最大,分别占全部出血部位的17.5%、16.9%和14.2%;存在脑血管结构异常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的发生率小于不存在脑血管结构异常患者(P<0.05),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0.43,r=0.46,P<0.05);MRA和DSA检测脑血管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SA为诊断金标准,MRA检测脑血管畸形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8%和96.9%。结论:MRA与DSA均可应用于诊断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MRA有无创性的优势,更值得临床推广。
- 周明利冯骏屈天荣
-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后检查中的价值比较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使用DSA和MR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术后及随访3个月的分级情况,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DSA与TOF-MRA对颅内动脉瘤随访3个月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1级的灵敏度分别为94.3%、97.1%,特异度分别为91.9%、89.2%,两种方法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颅内动脉瘤分级的增加随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增加(χ2=7.82,P<0.05),与高血压成正相关(r=0.47,P<0.05);MRA和DSA检测术后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平均分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随访术后颅内动脉瘤残留瘤的分级,MRA还有无创性检查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周明利冯骏屈天荣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