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尧玮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动词
  • 2篇英语
  • 2篇英语专业
  • 2篇助动词
  • 2篇写作
  • 2篇教学
  • 2篇二语写作
  • 2篇半助动词
  • 1篇心理空间
  • 1篇心理学
  • 1篇议论
  • 1篇议论文
  • 1篇议论文写作
  • 1篇英语写作
  • 1篇英语写作策略
  • 1篇英语专业学生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知觉
  • 1篇生态心理学

机构

  • 6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8篇尧玮
  • 1篇李明菲
  • 1篇黄君艳
  • 1篇秦晓晴

传媒

  • 2篇法国研究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外语教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5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Vouloir dire的认知研究
2021年
半助动词是法语中一个常见的语言成分,语义特征复杂。半助动词vouloir语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从实义动词(想要)→半助动词(意图)→半助动词(推测)→表“将来”意义的半助动词。vouloir dire也经历了词汇虚化和词汇固化过程,其语义从表意图、意愿的“vouloir dire 1”演变成表推测的“vouloir dire 2”再演变成表主观判断的“vouloir dire 3”,并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态意义。不同语境下,概念化主体对vouloir dire的认知识解具有显著差异。“vouloir dire 1”和“vouloir dire 2”的时间属性是“非现实”,而“vouloir dire 3”的时间属性为“当前现实”。其次,概念化主体识解动力情态“vouloir dire 1”时表现出了明显的顺序性扫描,而识解认识情态“vouloir dire 2”和“vouloir dire 3”时则为整体扫描。
尧玮颜亚兰黄君艳
关键词:半助动词情态
中国英语专业生议论文写作结构调查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及文章信息的组合方式。从实质上说,文章结构是文章所呈现的一种组织特征,一种处理文章“局部”和“整体”关系的艺术。它总揽文章众理,统摄文章首尾,确定材料的取舍,连缀一个个语段,从而把文章组织为一...
尧玮
关键词:议论文篇章结构二语写作写作水平写作质量
文献传递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策略意识调查被引量:5
2004年
写作策略是布局谋篇的方法或规则。它渗透、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对写作活动和作品质量影响极大。然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他们是否已经了解、意识到写作策略的重要性呢?这种意识又是否影响着学习者的写作成绩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部分大学生写作策略意识及实际教学中写作策略涉及程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现代大学生对写作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度不够,兴趣不强。2)高分组参与者的写作兴趣明显比低分组强。这表明写作兴趣对写作者的写作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3)参与者的写作策略的重要性意识比较淡薄,尚需加强。4)学习者对写作策略重要性认识的越深,接触收集的相关知识越多,其写作成绩就会相对应的提高。
尧玮秦晓晴
关键词:二语写作写作策略
现代汉语"可以"的时间性与非时间性认知研究
几乎每一个语言表达都隐含着时间(Tenbrink,2007)。时间性是概念化过程中词项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属性;而非时间性是与之对立的概念,当一个词项被去除了时间性即表现出了其非时间性特征。一般来说,时间性对应着顺序扫描,非...
尧玮
关键词:时间性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被引量:1
2014年
吉布森的知觉行为理论探讨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可以直接知觉到真实的生态世界,习得者能够直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根据吉布森知觉习得理论,正确地感知环境信息能够正确地引导习得者习得行为获得"给养",而信息感知的缺失或不明确让习得者习得意图不明确,从而诱发习得者不作为的习得行为。二语习得中,语言习得者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正确地感知与习得者相关的环境信息能指导或诱发习得者积极作为去获取环境中的意义信息。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改变实用性差的教学现状、改变学生被动受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去发掘语言习得者特定的环境信息,并依据其环境信息设计适应的、能有效诱发其语言习得行为的教学环境。
尧玮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给养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西方文化与交际”课程实证研究
2024年
以项目式教学法为理论框架,借助网络平台搭建了“西方文化与交际”课程线上线下混合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并辅以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该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此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更有效地提高“西方文化与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活,提高学习效率,在自然、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尧玮颜亚兰李明菲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实证研究
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的认知图示研究
2018年
认知流派主张存在于人大脑之中的语义结构是语言概念化结构的一种方式。致力于认知语法研究的Langacker提出必须要尽量全面描写语言概念化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为了更好地绘制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在言语事件中的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半助动词"pouvoir"的力动态模型、概念认知模型和心理认知空间尽可能全面地描写"pouvoir"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
尧玮
关键词:心理空间
基于语料库的“给”字的历时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语料库中先秦至民国时期的语料进行调查分析,尝试考察"给"的历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给"字的使用率从先秦至魏晋缓慢爬升,从魏晋至南北朝大幅度上升,在隋唐五代有一个下降过程,宋金元开始回温,从明代开始又一次大量增加,至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词性的发展轨迹上,从先秦至民国,"给"的虚词用法使用率越来越高,而动词用法的使用率从宋辽金开始因虚词用法的兴起开始缩减。清代与民国时期,"给"字的动词用法的使用率为各个时期最低,且趋于稳定。从宋辽金时期开始,"给"字的虚词用法开始出现,词性出现了实际性变化。元明清时期"给"的虚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文献已可见"给"的介词用法。清朝与民国时期发展了很多"给"字句式,"给"字的虚化越来越成熟。句式发展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字句式越来越复杂,一些句式从有至无,从无至有,从主流变为非主流,非主流变为主流,充分体现了新旧更替的发展过程。
尧玮
关键词:语料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