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 作品数:62 被引量:23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语言文字 更多>>
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变革 2018年 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西方强势的自由主义所主导。这种文化秩序如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一样,是否到了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在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形成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去10多年,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国学院竞相建立;在世界各大洲特别是一些全球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里,旨在从事汉语教育、推广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日益增多,已达400多所。显然,中国政府和学界正在国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安乐哲关键词:世界文化 文化秩序 中国传统思想 儒学 高等教育机构 中华文化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被引量:30 2013年 本文研究"孝"的起点基于以下假设:在《论语》的解释框架之内,关联的、人际的生存状态被视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完全经验性的事实。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的发生均在一个至为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有鉴于关联的客观性,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不过是由关联生活的特定模式所规定了的:母亲和孙子,老师和邻居。当我们将关联性的生活状态视为一个简单事实之时,必须意识到,用以激发并促成人们在家庭、社会以及较为宽泛的文化叙事(即所谓儒家的角色伦理)中的角色生存技艺的"仁"(完美的行为)是一个意义不菲的成就。儒家角色伦理藉由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功能的家族谱系得以延续。因此,借助两个就家庭谱系的连续性而言不可或缺的同源字来理解作为代际传承的"孝"之动力问题,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个字为"体(體)";另一个字为"礼(禮)"。生命体及其相关生活体验是传输文化语料知识的叙述中转站,而富于生机的文明亦由此而生生不息。 安乐哲 罗斯文 陈丛兰 敬晓庆关键词:孔子 角色伦理 古典儒家与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础 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重新清理了有关古典儒家与道家之间关系上的一些混淆,以为实际的情况是:在儒家和老庄学说之间尚存在着一种未被揭示的共通性,并较之二者的差异性更为根本与重要。通过借助于“逻辑秩序”与“美学秩序”相区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考察与阐明孔子与老庄修身论范式中蕴合的共同性,从而进一步将两家之间的差异性析离出来。 安乐哲 刘燕(译) 陈霞(译) 彭国翔(校)关键词:儒家 道家 修身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被引量:10 2016年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安乐哲 谭延庚(译) 刘梁剑(审订)关键词:叙事 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关于“成人”的对话 被引量:1 2020年 一、作为彻底经验主义的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自由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和亚洲城市精英群体中都占据上风。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个人主义认为“成为人就是成为自由的人”,这一假设已经盘据于人们全部的意识,以至不容有任何其他选项。目前,我们在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论述已经受制于关于人类的下述理解,即以作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诉诸一套人们所熟悉的,由诸如行动者、行为、普遍美德、人权、资格、性格特征、自主权、动机、理由、选择、自由、原则以及后果等诸如此类的语词所构成的语汇。 安乐哲关键词:精英群体 彻底经验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 个人主义 行动者 自主权 儒家的角色伦理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被引量:15 2013年 近几年来,在西方世界中处于优势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正在发生着结构重组,这对于受自由主义支配的现有的世界文化秩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出于对以自治的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反思,有异于西方主流思潮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及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杜威强调交往,否定人能够离开与他人的联系而获得完整性;而儒家的角色伦理学更是直接站在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以家庭为中心的儒家价值会否促成新的世界文化秩序?这值得我们思考。 安乐哲 李慧子关键词:个人主义 交往 实用主义 儒家 儒者·儒行·儒学——安乐哲教授访谈 2016年 问(李文娟,以下省略):安先生,您好!在一篇题为《我的哲学之路》的文章中,您提到少年时期受到父兄的影响,从那时起就接触到中国哲学和文化,能谈谈年少时的经历吗?答(安乐哲教授,以下省略):我的父亲是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我的母亲是一个英国人,我的父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拿大空军,当时在欧洲打仗,所以他娶了一个英国的夫人。我的哥哥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教授,刚刚退休了。他的名字很有意思,我是安乐哲,他的中文名字是安乐文,文学的“文”。所以,在我们的家里,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写诗。我们的家在加拿大温哥华,当时我得到了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可是我没有接受,我要到美国加州的Redlands(雷德兰斯大学)。因为Redlands会邀请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来学校举行workshop(研习会)。能够在那里学习我喜欢的专业,我感到非常愉快。问:对于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孤身一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求学,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吧?答:当时我的家里比较贫穷。我的父亲有六个孩子,我们高中以后就必须要自力更生,他的钱还要养活其他的孩子。在西方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在中国体会不到。在中国,孩子上大学是家庭的事,而在西方就是个人的事。从一方面来讲,这样很好,因为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能干的年轻人;可是,在另一方面来讲,最大的遗憾是:你的成就不是他的成就。在中国家庭,如果一个孩子得奖或者有了一定的地位,这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可是我的父亲他没有这个感觉。 安乐哲 李文娟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家庭 儒学 儒者 中国哲学 比较文化阐释学方法论 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从杜威关于直接经验的预设出发,阐述我的比较文化阐释学方法论。在比较文化阐释学领域,随着对一个尚未理解的传统中所包含的不同寻常的文化预设探究的深入,我们对自身哲学预设理解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这种通过其自身术语来理解某一传统之类比的方法,要求我们对于客观性必须抛弃自己所熟悉的实有论之理解,而以一种共同的阐释性目标代之。为了这个我们可以信任的共同目标,我们放弃了存在绝对真理的客观性预设。 安乐哲 赵延风(译) 温海明关键词:阐释学 重思关系构成的“成人”的主体性 2024年 个人主义意识形态 个人主义除了深深扎根于古希腊哲学叙事外,在我们这个时代,它还是道义论、功利主义甚至美德伦理学所使用的词汇的预设。而我之所以称之为意识形态,是因为当使用“分立个人”等词汇的某些个人主义变种垄断了我们的意识、排斥任何严肃的替代者时,它就正式成了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种文化的典型思维——这就是意识形态。 安乐哲 董耀民关键词:个人主义 道义论 美德伦理学 主体性 功利主义 意识形态 携重而行: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 被引量:2 2019年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安乐哲 吕徫 明晓旭 明晓旭关键词: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