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 作品数:64 被引量:24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语言文字 更多>>
携重而行: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 被引量:2 2019年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安乐哲 吕徫 明晓旭 明晓旭关键词:文化传承 中国宇宙论及“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 被引量:2 2022年 西方很多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倾向于认为中国哲学思维是“关联思维”,有讲究秩序、富有有机性等特点。本文继承相关前辈对中国哲学的解释,提出焦点-场域式解读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说明关系具有富有活力的、内在的、构成性特质。我认为,关系并非指涉某种外在于、且时间上先于发生着的事物可被感知的组合结构的主体,而是指诸关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相互依赖的因果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宇宙论有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本文提出中国哲学中的“势”概念作为对“物”之逻辑及“外在因果”的审美化替代方案,并希望借助《易经》来开发一份宇宙论词汇表。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自然观,我们可以将“自然”宇宙中的因果理解成具体焦点及其无垠场域的背景或前景,其中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而所有事物又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可见,“自然”因果意味着“自己”“自”在,“自然而然”,独一无二,如其所是。与此同时,这种因果和逻辑也囊括了任何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所有延伸关系,因为此关系总和共同作用,赋予那种令该事物持之以恒如此独特的自然倾向以生命。总之,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宇宙观当中,一切事物可以产生任何事物,故而任何特定事物既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也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后果。这种因果论及其逻辑,与西方哲学的因果论和逻辑存在明显区别。 安乐哲 欧阳霄(翻译)关键词:宇宙论 因果 逻辑 以人为中心:论儒学的宗教感(英文) 被引量:3 2018年 著名汉学家葛兰言曾断言"中国智慧勿须上帝的观念"。尽管表述各异,但可知许多著名汉学家对此颇为赞同。以之来衡断中国的宇宙论,一个重要的后果便是,它会消除古典中国哲学核心词汇本来具有的某些模糊性蕴含,而使之变得齐整划一。中国勿须超越性上帝的观念,此说虽流传深远,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它所赖以成立的坚实基础是"实在/表象"之类的二元对立思维,因此不能适用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儒家的宗教性不把独立、自省、实体性的"神圣作用者"作为表象之后的真实存在,也不把它视为宇宙意义的根源。儒家把世界视为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自身便具有自我转型的能量。人类的宗教情感就是宗教意义的发动者,它广泛地、内在地展现于家庭、社区和自然世界的各种活动之中,激发出富有生机的精神力量。人类既是鼓舞人生世界之神圣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神圣价值的奉献者本身。 安乐哲关键词:宇宙论 本体论 超越世界汉学的哲学黯淡——对莫卡德的一个回应 被引量:2 2006年 莫卡德是他所谓的“阅读”行为的倡导者,追求一种对特定文本中特定段落的直接、可持续的阅读方式。在我们的“哲学文本”和几种“哲学翻译”实践中,为了证明这种实践的正当性,我们不但不会排除对这些经典复杂的从文学、历史、语文学,尤其是最近兴起的考古学角度进行的阐释,我们甚至还要充分利用以上的诸种方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希望尽可能地领会这些文本最为广博的涵义,以此消弭因我们自身学科或哲学观点带来的限制性的影响。我们借此希望能够推翻哲学界中未予宣布的一种假说———一种危险的倾向于种族主义的假说———这种假说将地理学中的规则,而非哲学规则当作它排斥他者的标准,以此来“忽略”非盎格鲁-欧洲的哲学叙事。与莫卡德不同,我们将永远也不会默许将中国的哲学归结为“思想”而非真正哲学的论断。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哲学阅读方式———分析性的、美国式的以及欧洲大陆式的———不但不会使我们贬低这些文本,反而只会丰富我们对它们的阐释。 安乐哲 蒋丽梅关键词:中国哲学 类推 对批评的回应 被引量:3 2005年 在这篇短文中 ,作者试图回应倪培民和理查德·斯蒂克勒教授对安乐哲、郝大维新近的《中庸》译释所提出的建设性批评。作者感激倪培民和斯蒂克勒教授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他们与倪教授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运用恰当的英文术语译释中国过程性世界观。相形之下 ,安乐哲、郝大维与理查德·斯蒂克勒教授有着“实质性”的分歧。 安乐哲 温海明关键词:中庸 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变革 2018年 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西方强势的自由主义所主导。这种文化秩序如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一样,是否到了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在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形成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去10多年,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里,国学院竞相建立;在世界各大洲特别是一些全球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里,旨在从事汉语教育、推广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日益增多,已达400多所。显然,中国政府和学界正在国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安乐哲关键词:世界文化 文化秩序 中国传统思想 儒学 高等教育机构 中华文化 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 被引量:2 2000年 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两方面同时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种肯定人类自身经验积累的宗教。儒学推崇这样的方式:人的成长和伸延既为意义总体,即我下面所称的“协同创造”(co—creativity)过程所塑就,同时又作用于这个意义总体。在古代典籍中, 安乐哲 施忠连 童仁关键词:无神论 儒学 宗教思想 宗教性 古典 古代典籍 中国哲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3 2018年 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深入阐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当代价值和未来趋向是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讲者与评议人就此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何以是一种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梳理了其思想渊源、经典文本、核心命题和发展逻辑,阐明了中国哲学在人类遭遇文明困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力图结合全球文化的最新发展,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实现方法论转型,如何解答遭遇的现实问题. 杜维明 安乐哲 倪培民关键词:西方化 回顾劳思光及其双重结构的“内通文化”哲学 2021年 劳思光是一位文化哲学家。我们评论他独特的内通文化方法,需要处理三个问题。第一,劳思光之所以放弃他早期信奉的黑格尔式文化哲学模式而建立自己的"双重结构"文化哲学,是因为他看到了黑格尔文化哲学模式的局限,以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第二,劳思光为中国哲学及其未来作出极大的投入和贡献,但他不是"新儒家"或"中国哲学家",而是世界哲学家。第三,集大成的劳思光没有被置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儒学家"谱系,这既是因为他作了坚决拒绝,又因他具有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不同的哲学研究方法。 安乐哲 赵媛媛关键词:劳思光 文化哲学 黑格尔 创生 模仿 比较阐释视域下中华文化传播的哲学译介——安乐哲教授访谈录 2025年 访谈以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哲学译介为主题而展开,探讨哲学译介的地位与意义,以及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哲学译介路径。安乐哲指出升华人类生命体验的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儒学的亲情哲学是极简道德的成功案例,有助于优化和谐共生关系,对抗时代困境,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哲学译介的有效路径是在比较哲学视域下进行文化阐释,以实现中西哲学视域融合,译者与译本主客结合为目标,代表了世界哲学最新发展方向。安乐哲的新作是海外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成功实践,表现为以话语塑造人类世界的语言哲学为哲学指导,以“一多不分”的中华文化阐释语境作为思维框架,配合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丛的术语词典,“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 安乐哲 王敏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 隐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