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静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淄博第六中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核心素养背景下无机框图题编制策略刍议被引量:1
- 2023年
- 无机框图题虽"先天不足",但它在基础教学中的功能不容小觑.从无机框图题的特点和功能出发,提出了无机框图题编制的三种策略:展开对接策略、剪枝嫁接策略、组合拼接策略,并结合例题进行了阐释,同时对本题型作出了反思与展望.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无机框图题
- 巧用情境线索 渗透核心素养 创设生机课堂——以“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为例被引量:3
- 2019年
- 以补铁剂为线索,设计了“检验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鉴定补铁剂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探究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防止补铁剂变质的措施”四大核心任务,适时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中认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为后续元素化合物学习奠定基础。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补铁剂
- 对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与思考--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公开课为例
- 2022年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近期,笔者围绕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本市教研活动中一节题为《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公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
- 马佩强孟静何英红
-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观察氧化还原反应教研活动录音录像
- 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关于一次考试命题及考后分析的思考
- 2019年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来确定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我们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和“学”的角度来思考“评”的方式,还需要从“评”的层面反思“教”和“学”的问题。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评价观学业质量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命题一体化
- 对一道流行习题的质疑和探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辅资料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道流行习题: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习题高中化学
- 落实课程理念 突出核心素养——例谈“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被引量:1
- 2019年
- 在新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课程专家基于化学学科本质提炼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大学科核心素养。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科本质课程理念课程专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磨课过程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一节的磨课过程,逐步确立了"情境为载体、问题为线索、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思路,解决了原设计中情境创设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教学情境功能价值的挖掘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化学教学公开课磨课教学探究
- 浅谈高考化工流程题的命题规律及答题策略——以2023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Ⅰ卷第27题为例
- 2024年
- 本文以2023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Ⅰ卷第27题为例,深入剖析了高考化工流程题的命题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答题策略。通过对该题的剖析,不仅可以进一步把握高考化工流程题的命题规律,还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命题规律答题策略
- 由两道高考题的错答引发的思考被引量:1
- 2020年
- 2020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个省市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排头兵,将首批迎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的新高考。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的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和要求进行了有效的渗透,呈现的题目情境更加贴近科研、生产、生活实际,设问更加灵活.
- 马佩强孟静
- 关键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试题
- 指向观念建构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炔烃被引量:3
- 2023年
-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炔烃”为例,围绕“工业乙烯中少量乙炔脱除”问题的解决,设计“立足经验,提出除杂方法”“依据结构,思考除杂新方法”“通过探究,评估除杂方法”“结合讨论,评价新技术”“总结归纳,构建认知模型”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以探究为主线,对乙炔的性质展开学习与讨论,明晰乙炔的用途,促进学生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 马佩强孟静毕华林纪新慧
-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创新思维炔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