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强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血浆灭活补体成份作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血浆成份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离体大鼠心脏异种血浆体外灌注,建立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人血浆及灭活补体人血浆的异种器官灌注后,以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天然抗体及补体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反应。结果: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在血管内皮细胞附着,同时,有膜攻击复合物(MAC)存在,表明IgG、IgM及补体C3参与超急性排斥反应时的内皮细胞激活,并形成MAC;灭活补体虽仍见IgM附着于内皮细胞膜,但超急性排斥反应被阻断,内皮细胞膜也未见补体C3及MAC的附着。结论:IgG、IgM和补体C3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研究超急性排斥反应机制是可行的。
- 孟强吴清玉刘小燕
- 关键词:异种移植免疫组织化学排斥反应补体
- 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疾患
- 目的介绍 David 手术在我院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29例患者行 David 手术,男20例,女9例。年龄 10-64岁,平均39.2±17岁。术前 NYHA 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4例。术前主动脉瓣返流轻度15...
- 李巅远孙立忠田良鑫常谦朱俊明姜睿孟强陶天富刘宁宁陈兴彭
- 关键词:主动脉关闭不全
- 文献传递
-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总结和交流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自 1 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8月 ,作者对 1 8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 1 1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5(2~ 1 4 )岁。Ⅰ型 1 1例 ,Ⅱ型 3例 ,Ⅲ型 4例。 1 6位患者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 (其中 2例应用了深低温停循环技术 )。 1 3例经主动脉前壁 ,3例经肺动脉前壁完成修补术。 1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 ,1例在全麻左侧开胸下行结扎手术。合并畸形同时进行矫治。结果 3例围术期死亡 ,1 5例患者痊愈并经平均 1 0 8个月的随访 ,1例存主肺动脉间隔残余漏 ,余均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结论 早期准确的诊断。
- 孟强吴清玉阎军许建屏李守军
- 关键词: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指南被引量:55
- 2006年
- 吴清玉许建屏高长青万峰孟强吴若彬肖明弟肖锋王东进李洪银李雷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7例临床报道被引量:1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直视下完成内乳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 ,其中 2例双支病变的患者围术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处理另外血管的病变。 结果 :游离内乳动脉的平均时间为 5 5分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死亡 ,1例二次开胸止血 ,余 6例胸液量均少于 2 0 ml,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 5小时 ,其中 3例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 ,除上述 1例二次开胸止血外 ,其他均于术后 7~ 10天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值得推广。
- 胡盛寿郑哲孟强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胸腔镜手术方法
- c-myc基因信使核糖核酸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 2001年
- 目的 :研究 c- myc基因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 :应用离体大鼠心脏人血浆体外灌注的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同时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进行 c- myc基因信使核糖核酸 (m RNA)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 结果 :超急性排斥反应后 c- myc基因 m RNA在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升高 ,实验组阳性信号值为 45 0 .0 9± 40 9.99,对照组信号值为 174.40± 5 1.5 0 (P<0 .0 5 )。 结论 :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 ,c- myc基因表达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有关。
- 孟强吴清玉
- 关键词: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C-MYC基因信使核糖核酸
- 原发性肺动脉肿瘤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总结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例原发肺动脉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45、40、39岁,均行肿瘤切除和肺动脉重建术。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心功能均改善至NYHAII级,2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接受伽玛刀治疗,随访14个月仍存活。结论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可提高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外科手术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延长患者生命。
- 孟强宋云虎孙立忠王巍许建屏
- 关键词:外科治疗
- 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 2000年
- 目的 分析 76例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 ,并介绍此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行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6例。男 6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6岁 ,共移植旁路血管 117支 ,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AVR) ( 1~ 3支桥 ) 2 5例 ,二尖瓣置换(MVR) ( 1~ 4支桥 ) 3 1例 (MVR +TVP3例 ,MVR +AVP2例 ) ,双瓣置换 (BVR) ( 1~ 3支桥 ) 18例(BVR +TVP2例 ) ,及MVP( 1支桥 ) 1例 (MVP +TVP1例 )。 67例瓣膜病理改变为风湿性瓣膜病变 ,9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畸形。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6例 ( 7.89% )。 63例患者有术后远期随访记录 ,随访率 90 % ,平均随访 2 6.8个月 ,6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1例远期死亡 (术后 9个月死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结论 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 ,术前心肌梗塞史、心功能、EF、体外循环时间和动脉阻断时间与手术死亡率相关。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 吴清玉孟强胡盛寿许建屏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微创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被引量:4
- 1998年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手术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该方法视野开阔,易于显露吻合部位,低温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搏,提供无血的吻合条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1〕,被大多数医师和病人所接受。体外循环...
- 孟强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伤
-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 1997年
-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孟强综述吴清玉审校⒇在同种器官移植取得了令人嘱目的进步的情况下,更多的医生选择器官移植作为挽救器官功能衰竭的唯一有效途径,使可供移植的器官更显不足。异种器官移植因器官来源广泛,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异种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是器官恢复...
- 孟强
- 关键词:器官移植异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