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祥 作品数:25 被引量:151 H指数:7 供职机构: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更多>>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7 2019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AO 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7-04诊治的116例老年AO B、C型桡骨远端骨折,5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58例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结果 116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非手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7±1.9)周,内固定组为(12.0±2.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术后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手术组27例(46.6%)出现并发症,内固定组12例(20.7%)出现并发症;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 B、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李哲 孙天祥 钟易林 陈银华关键词:AO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切开复位 锁定钢板 直接数字化成像系统在尺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尺骨撞击综合征直接数字化成像系统(DR)平片X线表现和DR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例腕关节尺侧疼痛,经临床和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尺骨撞击综合征病例,分析DR平片表现并进行X线测量。结果:尺骨阳性变异11例,变异范围1 mm~3.6 mm,平均2.2mm,中性变异3例,阴性变异2例,变异范围1.4 mm~2 mm。平均1.7mm,3例中性和2例阴性变异患者腕关节动力位片表现为尺骨阳性变异;16例中9例腕骨发生改变,其中3例同时出现月骨和三角骨坏死,5例单纯出现月骨坏死,1例单纯表现为三角骨坏死。结论:DR平片尺骨阳性变异和继发的月骨和三角骨坏死对尺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远祥 孙天祥 张海容 冷枫关键词:尺骨 撞击综合征 DR 尺桡骨干双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内固定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2007年10月手术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88例。结果:88例中优76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95.4%。结论:手术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是较好的方法,需要选好内固定材料,掌握手术指证,疗效较好。 唐仁德 孙天祥 姜义山 蒋涛关键词:尺桡骨干双骨折 手术治疗 锁扣带袢双钛板AC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分析采用锁扣带袢双钛板AC 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3—2015-01采用切开复位锁扣带袢双钛板AC 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13例。末次随访时肩部功能评估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肩锁关节复位满意。13例均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1.2个月。患者均恢复原有工作。末次随访时DR片提示肩锁关节对位良好,均未见复位丢失、再脱位、内固定松脱、锁骨和喙突骨折,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96~100(98.2±2.8)分。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锁扣带袢双钛板AC 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孙天祥 肖聪 姜义山 钟易林 唐仁德 何丰来 邓晋京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 AC TIGHT ROPE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并发骨折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2007年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并发骨折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112例,其中7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例不愈合,均行锁钉动力化,注入骨髓,理疗,二次手术植骨固定等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均骨性愈合。讨论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并发症时,正确的器械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严格管理可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静力性固定变为动力性固定,自体骨髓移植,电频脉冲,二次手术为治疗骨折愈合不良的有效方法。 孙天祥 刘远祥 唐仁德 黄容 王丹关键词:带锁髓内钉 骨折 延迟愈合 不愈合 3D打印技术制造骨盆模型对DDH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造骨盆模型对DDH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06~2017-01来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adults,DDH)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编号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3D打印组和对照组。3D打印组DDH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骨盆模型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情况,记录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指标数据,同时对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3D打印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相比之前均有所好转,治疗后3D打印组患者Harri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3D打印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相比其他方法制造骨盆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升DDH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并发症少、手术操作安全、可靠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理想的使用价值。 陈银华 孙天祥 钟易林关键词: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镜下带袢双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袢双钢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型及以上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一科收治的12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Rockwood分型Ⅲ型4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带袢双钢板技术治疗,对术前和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nstant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片,了解复位稳定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3~18个月),受伤至手术时间3.70 d(2~6 d),术前VAS评分平均5.62分(4~6分),术后平均1.20分(0~2)分;术前Constant评分平均29.14分(13~40分),术后平均91.24分(72~100分)。所有患者术后VAS和Constant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1)。根据Constant评分为优10例,良2例。结论关节镜结合带袢双钢板技术治疗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可处理合并疾患,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是目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案。 孙天祥 赵思淳 钟易林 陈银华 陈栾平 李哲 曹阳 郑晓峰 傅青松关键词:肩锁关节 脱位 关节镜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尺侧副韧带的修复重建临床体会 2011年 目的: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MCL)修复重建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的5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桡骨头骨折按改良Mason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后,检查肘关节外翻不稳,采用肘内侧入路进行探查,并行MCL修复或重建;术后在肘关节屈曲90°和前臂旋转中立位的姿势下,以长臂石膏后托外固定7~12d,早期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2年,5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2周(8~19周)。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2例。在肘关节90°位测量前臂的旋转范围,本组前臂旋前平均75°(35°~85°),前臂旋后平均80°(65°~89°)。结论:MCL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有MCL损伤时,如果骨折复位固定后仍然存在外翻不稳定者,应修复或重建MCL。 姜义山 蒋涛 徐建华 孙天祥关键词:肘关节 恐怖三联征 内侧副韧带 半股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外踝不稳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重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治疗25例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25~54岁,平均(30.5±6.9)岁。术前均摄MRI检查且前抽屉试验阳性,确认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或松弛。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评分。未出现术中骨折、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karlsson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均获得随访13~29个月,平均(19.5±3.7)个月。Karlsson评分和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半股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邓晋京 孙天祥 钟易林 陈挛平 陈银华关键词:腓骨短肌 距腓前韧带 踝关节 闭合复位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第1、2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2012年3月,采用闭合复位第1、2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25~51岁,平均30.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 h^3 d,平均9.6 h。骨折根据Green-O’Brien分型:Ⅰ型13例,Ⅱ型5例,ⅢA型9例,ⅢB型2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拇指关节疼痛情况;测量第1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拇指外展ROM及握力,分别与健侧比较;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根据改良Eaton-Littler分期标准评估骨关节炎表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其中3例发生针道感染,2例发生克氏针松动。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4个月,平均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48±0.06)分。第1腕掌关节屈伸ROM、拇指外展ROM及握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腕掌关节骨关节炎表现:Ⅰ期15例,Ⅱ期6例,Ⅲ期8例。结论闭合复位第1、2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确切,是治疗第1掌骨间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肖聪 蒋涛 徐建华 钟易林 孙天祥 姜义山 唐仁德 陈银华关键词: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 闭合复位 经皮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