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素娟
- 作品数:22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C群脑膜炎球菌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其群特异性和相关方法专属性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家兔免疫血清,并进行群特异性和相关方法专属性分析。方法用制备的C群脑膜炎球菌菌液免疫青紫兰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8×109个/ml菌液,0.5~1.0 ml/只,每周1、3、5免疫,共免疫4周,于第6周开始加强免疫,每周2次,连续3周,于末次免疫1周后,经颈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免疫双扩散法检测血清效价。采用ELISA、Western blot及火箭免疫电泳法分析其群特异性和相应方法专属性。结果建立了家兔免疫血清制备方法,制备的3份(1、2、3)免疫血清相应多糖抗体效价分别为1︰8、1︰8和1︰16。自制免疫血清1、3在使用工作浓度下,符合免疫学质量控制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专属性要求。自制免疫血清3可作为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Western blot检测的Anti-PS血清,在该检测灵敏度下可完全达到与破伤风类毒素(TT)无交叉反应;血清1、2的轻微交叉反应可通过相应抗原预吸收血清消除,从而达到结合物Western blot检测的Anti-PS使用要求。自制3份免疫血清均可用于火箭免疫电泳分析。结论自制的家兔免疫血清可替代商品诊断血清,并达到了ELISA、Western blot及火箭免疫电泳法群特异性和相应方法专属性要求,可用于对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制备过程的多糖抗原性分析及结合疫苗质量控制。
- 刘方蕾吴兵侯亚莉杨英英王晶于旭博范锋锋孔素娟袁菲赵志强谢贵林
-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免疫血清特异性专属性
- 离子色谱法测定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中Y群及W135群多糖含量
- 2016年
- 目的:利用离子色谱法即高效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脉冲安培检测法( HPAEC-PAD),测定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将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多糖用三氟乙酸( TFA)水解为特异性单糖(葡萄糖、半乳糖),并去除水解液中残留的TFA,用HPAEC-PAD分析检测,用PA10糖分析柱分离单糖,电化学检测器测定葡萄糖及半乳糖含量,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记录并分析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专属性、准确性、重复性验证,确定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Y群和W135群多糖在TFA2.5 mol/L(终浓度)、90℃、4 h可完全水解为葡萄糖、半乳糖。对照品葡萄糖及半乳糖在0.10-60.00μg/mL 范围内,质量浓度和色谱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r 均大于0.99,回收率为87.94%-10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0%-2.00%,检出限为0.05μg/mL(信噪比3∶1),定量限为0.10μg /mL(信噪比10∶1)。结论离子色谱法可同时检测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中Y群和W135群糖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快速,干扰小,重现性好,适用于对相关疫苗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王晶于旭博赵阳孔素娟刘爱萍袁菲吴兵谭小梅谢贵林
- 关键词:多糖含量
- 间苯二酚显色法测定唾液酸含量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间苯二酚显色法测定唾液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三部)规定的唾液酸含量测定方法,分析单糖和二糖、载体蛋白质、不同溶液及化学试剂对该方法测定结果的影响;比较加热时间、加入有机相后的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选用的不同单糖和二糖中,蔗糖对试验的影响最大,低中高浓度时吸光值分别为0.065、0.196、0.420;其次是核糖,3种浓度的吸光值分别为0.037、0.113、0.187;高浓度的半乳糖、葡萄糖和乳糖的吸光值在0.02左右,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低浓度时对试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N-乙酰甘露糖胺在低中高浓度时对结果均无影响。破伤风类毒素、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A、小牛血清白蛋白、白喉类毒素对检测结果无影响,在500μg/m L质量浓度时吸光值均在0.008以下。选用的不同溶液对试验均无影响。选用的化学试剂中乙醇、低浓度的碳二亚胺以及己二酰肼对试验结果均无干扰,丙酮和脱氧胆酸钠均会对试验造成较大影响。反应液的吸光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吸光值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第一小时内吸光值下降9%左右。结论在质控过程中,这些外源物质及操作过程对唾液酸含量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应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标准执行操作。
- 孔素娟于旭博袁菲王晶刘爱萍李阿妮吴兵谢贵林
- 关键词:唾液酸分光光度法影响因素
- 人血清中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IgG抗体含量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Ig G抗体含量的ELISA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筛选适用的酶标板,优化抗原包被浓度,确定ELISA检测过程的关键条件,对建立的ELISA方法的特异性、线性、准确性、精密度、最低检测值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并建立实验室质控血清的质控检测范围。结果酶标板的板内CV为9.8%,板间CV为16.4%,符合检测使用要求。免疫血清经多糖吸收后,群特异性抗体含量与同群多糖吸收剂量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12份美国CDC质控血清中各群Ig G抗体含量与血清的稀释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斜率(slope)均接近-1,线性关系良好;检测结果与CDC公布数据一致性良好,一致性相关系数A、C、W135、Y群分别为0.912 5、0.939 6、0.963 7和0.920 6,准确度较好。实验室内部质控血清Men20中各群Ig G抗体含量试验内和试验间精密度分别小于10%和20%,精密度较好;各血清群别的CV值均〈30%,稳定性较好;A、C、Y、W135群多糖Ig G抗体含量最低检测值分别为0.092、0.118、0.067和0.035μg/ml,质控血清的检测范围分别为:92.49~36.53、37.29~17.69、66.18~25.54和50.15~23.31μg/ml。结论建立了标准化的检测人血清中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Ig G抗体含量的定量ELISA方法,并确定了实验室日常用质控血清Men20的质控检测值范围。
- 王欣茹赵志强李亚南刘方蕾于旭博孔素娟范锋锋林纪胜叶强谢贵林
-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小鼠免疫原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比较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简称结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免疫剂量对其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为结合物的分子大小的质控和结合疫苗成品免疫剂量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CDAP活化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通过硫酸铵盐析进行纯化,然后利用Sepharose CL-4B凝胶过滤层析分析,并根据化学检测结果将结合物分为KD0-0.2(组分1)、KD0.2-0.4(组分2)、KD0.4-0.7(组分3)等3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每份分别采用1.0μg、0.2μg的免疫剂量免疫小鼠,并对血清进行ELISA分析。结果采用1.0μg免疫剂量时,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具有典型的加强效应,第2剂免疫即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而第2、3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0.2μg免疫剂量时,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只有在第3剂免疫后才能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第1、2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分1和组分2在第3剂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组分3;对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用1.0μg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0.2μg免疫组,而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低剂量时,小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对其免疫原性有影响。同等相对分子质量时,1.0μg比0.2μg的免疫剂量可以激发更高的抗体水平。
- 孔素娟袁菲王欣茹王晶刘爱萍于旭博吴兵罗树权侯亚莉谢贵林
- 关键词:免疫剂量免疫原性免疫应答
- C、Y、W 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化学结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建立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检测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GCMP)、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YMP)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WMP)化学结构的方法。方法建立1H-NMR检测方法:使用布鲁克600 MHz超导傅里叶核磁共振谱仪,配置5 mm BBO正向宽带高分辨液体探头。脉冲程序为水峰压制(zgpr),温度为298 K(25℃)。具体参数设置如下:中心频率约为4.7 ppm;图谱宽度为7 211 Hz;采样时间为2.272 s;弛豫延迟时间为2 s;扫描次数为512次;信号经傅里叶转换后加入1.0 Hz的窗口函数,检测结果使用Topspin 3.0软件进行处理。验证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及中间精密性。结果 5批GCMP、GYMP和GWMP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3个浓度GCMP、GYMP和GWMP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以及不同工作日间、不同实验员间的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结论建立的1H-NMR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检测GCMP、GYMP和GWMP具有极高的专属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性,适用于疫苗生产研究中GCMP、GYMP和GWMP样品的定性结构鉴定。
- 李阿妮于旭博罗树权胡浩孔素娟袁菲杨英英刘方蕾吴兵陈作江赵志强谢贵林
-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核磁共振
- 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比较不同活化试剂、不同载体蛋白质及不同免疫程序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溴化氰(CNBr)和1-氰基-4-二甲基氨基吡啶-四氟硼酸盐(CDAP)为活化试剂,以己二酸二酰肼(ADH)为连接臂制备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W135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PSW135)衍生物;以碳二亚胺(EDAC)作为缩合剂,将多糖衍生物分别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combin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otoxin A,r EPA)3种蛋白质共价结合,制备6种PSW135蛋白质结合物;比较4针免疫程序(0、2、4、8周)和3针免疫程序(0、4、8周)对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两种活化试剂均能对多糖进行有效活化,且不会破坏多糖的抗原性;制备的6种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且具有显著的剂次加强效应;采用间隔2周的3针免疫程序和2.5μg/只的免疫剂量,不同类型的活化试剂和载体蛋白质对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无显著影响,但以DT为载体蛋白质的结合物的免疫加强效应要弱于以TT和r EPA为载体的结合物;延长免疫间隔时间可显著提高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论初步建立了适用于W135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结合工艺,并为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免疫程序。
- 王晶张海红孔素娟袁菲李阿妮刘爱萍刘芳蕾吴兵谢贵林
- 关键词:免疫程序
- CDAP活化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的稳定性试验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评价以1-氰基-4-二甲氨基-吡啶四氟硼酸( CDAP )活化制备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的稳定性。方法以变通的现有工艺为基础,选取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连续3批样品,分别放置于(37±2)℃、(25±2)℃,和2~8℃三种温度下,根据稳定性试验原则定期取样并进行主要指标的检测,评估原液的稳定性。结果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于2~8℃保存18个月,(25±2)℃保存20周,37℃保存7天,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结论在2~8℃之下,施行变通的工艺,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原液可稳定存放18个月。
- 萧在澜徐永浩刘佳孔素娟刘爱萍王媛冯琪瑢刘方蕾吴兵于旭博袁菲谢贵林
- 关键词: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 18C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水解及水解片段的特性
- 2007年
- 目的探索不同乙酸水解条件对18C型肺炎球菌多糖的水解效果。方法选择60℃和92℃2种温度,以不同乙酸浓度和不同时间对多糖进行水解,用层析法检测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双扩散法和ELISA抑制法分别检测活性。结果0.2mol/L乙酸92℃水解16h,水解程度趋于稳定,相对分子质量可达57000;1.0mol/L乙酸60℃水解40h,水解程度趋于稳定,相对分子质量可达235000;用1.0mol/L乙酸在不同温度下水解时,随着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加,而在92℃不同乙酸浓度对水解程度几乎无影响。上述条件所得水解片段均保留了抗原性,但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抗原性有所减弱。结论在不同条件下,乙酸能将18C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水解为不同大小的片段,且未破坏抗原决定簇的基本结构。
- 乔瑞洁陈晓航谈晓梅张轶孔素娟刘爱萍沈荣谢贵林朱家鸿
- 关键词: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水解乙酸
- 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两种免疫途径对小鼠抗体应答的比较
- 2006年
- 目的比较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两种免疫途径对小鼠的抗体应答。方法选NIH小鼠,分别经皮下和腹腔途径免疫3次同等剂量的结合疫苗,每次间隔2周,用ELISA方法检测两种途径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滴度。结果结合疫苗经腹腔免疫后的抗体滴度优于皮下免疫。小鼠经腹腔免疫3次后,血清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是第1次免疫的6·6倍和3·5倍。结论结合疫苗经腹腔免疫较皮下免疫获得的抗体应答水平高。
- 沈荣陈晓航任克明孔素娟王剑虹张勇
-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