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喜
- 作品数:116 被引量:73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有症状的Rathke囊肿(附14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有症状的Rathke(拉克氏)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有症状的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MR影像特点,内分泌改变,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其中12例经颅手术,2例经鼻蝶手术。结果术前正确诊断为Rathke囊肿4例,术后视力、视野得到改善8例,术后内分泌改善6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3例。14例随访3~48个月无复发。结论了解Rathke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对提高术前的正确诊断率大有裨益,对于鞍内鞍上型Rathke囊肿开颅手术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 彭泽峰袁贤瑞姜维喜马建荣陈风华李学军蒋星军刘志雄
- 关键词:RATHKE囊肿开颅术
-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 ;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 ,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 ,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 ,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 ,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 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 2个月 ,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 ,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 。
- 霍雷刘运生袁贤瑞姜冰刘景平姜维喜
- 关键词:尿崩症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垂体柄
- 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脊髓栓系综合征是由于脊髓末端的正常回缩被病理改变束缚,致使圆锥低位,脊髓牵张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儿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可分为终丝粗大型、脂肪瘤型等,其中以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最为困难,且疗效不肯定。现将我科1995年1月2005年7月间收治的35例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资料报道如下,分析影响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疗效的因素。
- 陈风华刘景平秦天森姜维喜罗端午
-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脂肪瘤型手术疗效疗效分析小便功能障碍
-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 沈沉浮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
- 关键词:颈内动脉骨迷路
- 哑铃形颈段椎管肿瘤手术治疗(附32例报告)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提高颈段哑铃形椎管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颈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颈段哑铃形肿瘤32例。结果 全切22例,大部分及次全切除10例;痊愈及好转27例,无变化者3例,加重1例,死亡1例。结论 颈后正中入路可切除脊髓侧方、后方及部分长入前外的哑铃形肿瘤,对于脊髓腹侧及前外方的哑铃形肿瘤宜采用其他入路。
- 杨治权易善楚姜维喜刘景平马建荣袁贤瑞刘运生
- 关键词: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病例报告
-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的特点与若干注意事项被引量:5
- 1995年
-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切除中颅凹底肿瘤,因颅底显露角度明显扩大,便于充分切除颅底被肿瘤浸润之骨质或妨碍显露的部分,从而直接显露肿瘤或明显缩短其显露距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对切除鞍旁及颅眶畸跨性肿瘤十分有利。本文还特别提出术中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 袁贤瑞姜维喜曹美鸿刘运生
- 关键词: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 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评价寰椎横突 (TPA)在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 成人头颈标本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 (× 3~× 2 0 )逐层显露颅颈交界区结构 ,明确不同解剖结构与TPA的位置关系。结果 颅颈交界区所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 ,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C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上表面 ,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 ,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茎乳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 ,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 ,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结论 TPA是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的重要外科解剖标志 ,利用这一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 。
- 刘庆袁贤瑞潘亚文姜维喜罗端午
- 关键词:解剖学组织学外科学显微外科手术
- 眶额骨瓣开颅行鞍区大型肿瘤切除术
- 1996年
- 眶额骨瓣开颅行鞍区大型肿瘤切除术刘运生1刘景平1马建荣1袁贤瑞1姜维喜1罗端午1黄月明1霍雷1方加胜1曹美鸿1自1990年我院开展经眶,经额窦、筛窦、蝶窦,经额下联合入路行鞍区大型肿瘤切除术以来,手术方法不断改进,现提出单一眶额骨瓣方法,于1995...
- 刘运生刘景平马建荣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黄月明霍雷方加胜曹美鸿
- 关键词:肿瘤鞍区肿瘤外科手术
- 神经桥接与导管套接修复猫动眼神经形态学观察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探求导管修复颅内段动眼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健康家猫随机分为2组。将右侧动眼神经于脑池段切断后,分组采用自体神经桥接和导管套接的方法修复。术后14周末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的连续性、再生纤维数目和直径。结果 神经修复14周后,神经桥接组67%、导管套接组75%的动物其动眼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形态学显示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神经再生效果,两组间再生纤维直径差异无显著性(P>0. 05),但导管套接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 导管套接法可作为颅内段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一种修复方法,其疗效近似或稍优于神经桥接法。
- 黄军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刘峰
- 关键词:动眼神经神经修复神经桥接神经导管
-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12例进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治疗,其中椎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分别采用了球囊,GDC,水解弹簧圈,Neuroform支架辅助水解弹簧圈或GDC栓塞技术。其中1例眼动脉瘤合并颈动脉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颈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引起海绵窦动静脉瘘合并大脑中动脉动静脉瘘。结果8例100%弹簧圈致密填塞,2例95%以上填塞,1例获90%填塞,1例行球囊动脉瘤栓塞术。1例眼动脉瘤因发生颈内动脉斑块脱落于大脑中动脉术后出现脑梗塞灶引起肢体偏瘫,经治疗后好转;1例眼动脉瘤行球囊动脉瘤栓塞术3月后复发,因经济困难而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病例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12例随访3月-24个月,无再出血或症状加重。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及适当的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将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血管内治疗仍然有与栓塞技术及材料相关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姜维喜袁贤瑞史帅涛沈沉浮李学军彭泽峰蒋星军刘志雄陈风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