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明
- 作品数:41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科技史教育对美国公民科学精神的塑造及其启示被引量:1
- 2012年
- 美国科技史教育不仅有百年传承历史,而且覆盖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教育方式和理念紧密融合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定位于使学生理解科技知识、科学探索和科技事业的本质,为强化公民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技素养服务。这种教育成为美国科技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公民科技素养与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学校教育中科技史教学内容的欠缺有较大的关系。因而,美国科技史教育的经验,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公民科学精神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 唐文彰姜红明陆勇
- 关键词:科技史教育
- 苏联解体十年后的反思
- 2002年
- 苏联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苏联的解体并非由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相反,正是由于 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苏联才发生政治剧变。因此,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失败了。只要中国不倒,社 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必将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 姜红明唐文彰孙志辉
- 关键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
- 打造国防生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
- 2012年
- 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适应时代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国防生党建工作对象是以国防生党员为主的全体国防生,其年龄、知识构成与心理倾向更适应网络时代节奏,因而国防生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更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 姜红明
- 关键词:党建工作国防生信息化平台网络时代心理倾向知识构成
- 高科技战争与当代国际人道法的新发展
- 现代战争的高科技化和多样化使国际人道法面临着越来越多新挑战,如何完善国际人道法,国际法学界争议不断。在当代战争实践推动下,国际人道法在内容和适用范围上不断拓展,法律效力也有所提升。
- 陈慧林姜红明
- 关键词:国际人道法
- 文献传递
-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被引量:4
- 2016年
-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中的重大问题。多年来,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通过互联网的途径,从意识形态上对我国政治制度中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发起新的进攻。我国需要从政治安全战略上强化应对意识形态进攻的物质条件,发挥固有政治制度的优势,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权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权,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克服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好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 唐文彰王玲姜红明
- 关键词:意识形态政治安全
- 军校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量化研究
- 2002年
-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基本框架建立科学的可行的政治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价工作实施和实现评价目的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明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最后,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独立性、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测性等原则,提出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陈莉姜红明
- 关键词:教员政治理论课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
-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我军形象的提升
- 2016年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全面提升我军形象、增强军队"软实力",是需要从战略全局考虑的重大问题。
- 刘莉姜红明
-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军队形象
- 全球信息战与中国科技强军的战略抉择
- 2000年
- 新军事革命拉开了全球信息战的帷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一场新的军事革命也在世界军事领域悄然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武器为重点的知识军事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国防与军事概念,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物质”流的较量,战争的胜负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流的控制。这场军事革命荡涤着各国军事战略家的传统战争观念,冲击着陈旧的军事学说和军队编制体制,并把工业时代的一件件武器装备抛向历史的垃圾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昂首阔步地走上世界军事舞台。
- 姜红明赵文华
- 关键词:科技强军战略
- 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孵育与拓展
- 2016年
- 提高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对我们建设大国强军、实现强军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教学的首要目标。我们应从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动力、优化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入手,努力孵育和拓展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 孙志辉姜红明王玲
- 关键词:教学孵育
- 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被引量:4
- 2001年
-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但未获成功。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入手,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最终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 唐文彰姜红明
-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