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清
- 作品数:39 被引量:41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内皮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后人内皮细胞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ox-LDL,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作用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1、10及30μmol/L)继续培养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分别测定各组COX-2 mRNA的表达。结果Ox-LDL可诱导COX-2 mRNA的表达;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COX-2 mRNA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内皮细胞源性COX-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促炎作用;阿托伐他汀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OX-2 mRNA的表达。
- 姜立清胡大一
-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脂蛋白类阿托伐他汀
- 中国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血栓栓塞防治研究
- 胡大一孙艺红陈捷张维君华琦马业新周自强陈步星李瑞杰张鹤萍姜立清
- 该项目通过国内最大规模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层的心房颤动和血栓栓塞患病率以及治疗情况等;患病率为0.77%,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房颤...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血栓栓塞
- 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68
- 2006年
-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18个中心进行阿司匹林(150~160 mg/d)与调整剂量华法林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取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2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年龄≥75岁者为1.6~2.5),常规门诊随访,分析该组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凝强度的关系。结果共335例患者随机服用华法林,男204例(60.9%),年龄(62.6±10.3)岁,随访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19±0.69)mg。共进行 INR 测定3482人次,其中2378次 INR(占68.3%)维持2.0~3.0。用药期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例(2.7%),次要终点事件19例(5.7%)。服用华法林期间总出血发生率为23例(6.9%),其中严重出血5例(1.5%),轻微出血18例(5.4%);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19例(5.4%),其中15例(4.5%)患者发生事件时的 INR<2.0。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抗凝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年龄>75岁,前者收缩压≥160mm Hg,血肌酐升高,INR>3.0;后者有卒中病史,左室射血分数<0.40%和 INR<2.0。结论中国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 INR 维持在2.0~3.0是安全有效的,但应避免 INR>3.0,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并发症,尤其应严密监测高龄、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 心房颤动抗栓研究协作组胡大一孙艺红张鹤萍姜立清
- 关键词:华法林心房颤动
-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干预策略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干预策略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连续入院的无ST段抬高ACS患者共545例,随机分成早期保守治疗组(284例)与早期有创干预组(261例),并根据TIMI危险评分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随访30天与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评价不同TIMI危险评分对两种干预策略疗效的影响。结果早期有创干预组的随访30天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3.5%(9/261)]及30天与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分别为10.0%(26/261),21.1%(55/261)]低于随访同时期的早期保守治疗组[分别为8.1%(23/284)、16.9%(48/284)和28.2%(80/284),均P<0.05];早期有创干预组随访30天TIMI危险评分高分组[12.2%(5/41)]和随访6个月的高分组及中分组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9/41),12.7%(20/158)]明显低于随访同时期保守治疗组[随访30天高分组37.3%(19/51);随访6个月高分组74.5%(38/51),中分组30.4%(49/161);均P<0.01];在TIMI危险评分低分组中两种治疗对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TIMI危险评分高及中分组无ST段抬高ACS患者中,早期有创干预较早期保守治疗策略能明显降低复合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对TIMI危险评分低分组者,两种干预策略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 赵明中胡大一马长生姜立清霍勇朱天刚王士雯晏沐阳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 抗炎治疗对内皮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本文研究了抗炎治疗对内皮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S)的ICAM-1、C...
- 姜立清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变炎症因子抗炎治疗
-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北京康复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照组单用比索洛尔。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6MW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低切黏度(HWBV和LWBV)、血浆黏度(PV)]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00%,与对照组(80. 00%)相比显著升高(P <0. 05)。两组治疗后LVEF、6MWT及HWBV、LWBV、PV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5),LVEDD值则均明显降低(P <0. 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 <0. 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各炎性因子(TNF-α、IL-6、hs-CRP)血清浓度均显著下降(P<0. 05),且观察组减少更明显(P <0. 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变状态,减轻炎性损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张平姜立清曹倩孙广江许晓娟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血塞通注射液比索洛尔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
- TIMI危险评分对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干预策略的影响
- 目的探讨TIMI危险评分对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不同干预策略的影响。方法在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间连续入院的NSTE—ACS患者共545例,随机分成早期保守治疗组(284例)...
- 赵明中胡大一姜立清朱天刚王士雯晏沐阳
- 关键词:危险评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干预策略
- 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
- 目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形成。他汀类降脂药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明显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这些有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的非降脂作用。研究...
- 姜立清胡大一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LDL阿托伐他汀抗炎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缬沙坦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OX-LDL组(加ox-LDL 100 mg/L);低浓度组(先加ox-LDL 100 mg/L,再加缬沙坦10 μmol/L);高浓度组(先加ox-LDL 100mg/L,再加缬沙坦30μmol/L)。RT-PCR测定MMP-1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MMP-1mRNA的表迭明显增多(P<0.05),与ox-LDL组比较,低、高浓度组抑制MMP-1 mRNA的表达(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缬沙坦的抗炎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MMP-1的表达有关。
- 姜立清汤楚中胡大一
- 关键词:内皮细胞间质胶原酶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内皮素心脏释放动力学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后内皮素 (ET)释放的动力学进行估价 ,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是否是ET的释放部位。方法 12例冠脉造影前后、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行择期PTCA术前及术后 5min、6h的股静脉血、冠状动脉口血及冠状窦处血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浓度。结果 冠脉造影前后血浆ET浓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PTCA术后 5minET浓度升高 ,与术前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持续升高达 6h ,与术前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PTCA后冠状动脉口、冠状窦及股静脉处ET浓度均明显升高 ,但冠状窦处最高 ,其与冠状动脉口及股静脉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且冠状动脉口与股静脉处ET浓度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TCA可使血浆ET进一步升高 。
- 姜立清于波胡大一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形术冠脉内皮内皮缩血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