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在鼠脑组织中的选择性分布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制备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纳米微粒(以下简称PLA纳粒),研究该载体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对鼠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纳米沉积法制备空白及经聚山梨醇80(T-80)表面修饰的PLA纳粒,透射电镜观测其微观形貌、粒径,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分别测定粒度分布范围和zeta电位值;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PLA纳粒能否进入小鼠脑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中纳粒的分布区域。所制PLA纳粒为规整、均匀的球形颗粒, 其等效粒径为162.1nm, 多分散系数为0.108;T-80修饰的PLA纳粒能特异性地分布于小鼠脑组织,电镜结果显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有纳粒的聚集,神经元间隙也有少量分布。结论:表面修饰的PLA纳粒能较特异性地被鼠脑血管内皮细胞摄取,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该载体可望成为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优良给药载体。
- 王华芳胡豫孙望强谢长生魏文宁周薇方峻
- 关键词:聚乳酸纳米微粒脑组织
- 白细胞介素-10对脂多糖直接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脂多糖 (LPS)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凋亡和坏死的直接作用以及IL 10对其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U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观察组 (LPS +IL 10 ) ,各组在相应的培养液中于 3 7℃、5 %的CO2 孵育箱中培养。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时间细胞增殖的变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vWF水平 ;用Annexin v及PI双标染色 ,流式细胞仪测定HUVEC的凋亡和坏死的变化。结果 :MTT结果示不同浓度LPS在 2 4h后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P <0 .0 5 ) ,并随培养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大 ,其抑制率逐渐增大 ,IL 10对细胞抑制率无明显改善 (P>0 .0 5 ) ;培养 2 4h后LPS组和观察组vWF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流式细胞仪检测示LPS组及观察组细胞凋亡及坏死增高 ,以坏死细胞为主 ,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LPS组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LPS可以直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而IL
- 刘练金胡豫王华芳周薇郑金娥魏文宁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脂多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阿霉素纳米粒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DOX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合成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 ,观察其对阿霉素耐受性细胞株K5 6 2 (K5 6 2 /DOX)耐药性逆转效果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粒 ,透射电镜观察计算粒径 ,分光光度法计算包封率 ;以梯度浓度的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培养的K5 6 2 /DOX细胞 ,噻唑蓝比色法 (MTT)检测K5 6 2 /DOX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 (IC50 )并计算逆转倍数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 ;TUNEL法检测药物诱导后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率。结果 阿霉素纳米粒平均粒径 (98 5± 3 7)nm ,包封率为 95 % ;MTT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单纯阿霉素显著增高 ,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的耐药逆转倍数为 6 2 ;TUNEL检测经 10 μg/ml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后的K5 6 2 /DOX平均凋亡率为 38 7%。结论 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为载体的阿霉素可增强诱导K5 6 2 /DOX细胞凋亡的效率和有效逆转其耐药性。
- 王华芳胡豫郑金娥周薇方峻
- 关键词:阿霉素K562纳米粒凋亡率耐药逆转作用耐药细胞株丁酯
- 光化学法诱导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凝血系统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凝血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5 0只SD雌性大鼠 ,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 ,观察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 2h、4h、6h、2 4h等不同时相大鼠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含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的动态变化。结果 :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形态学显示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血浆中TF含量 4h、6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vWF含量 2h、4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分别小于 0 .0 1~0 .0 5。PT 4h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1) ;APTT 4h、6h组比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 .0 5 )。结论 :光化学法可诱导脑皮质微血栓形成。TF、vWF含量增高 ,PT和APTT缩短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和病理表现。
- 周薇胡豫魏文宁
- 关键词:光化学法脑皮质凝血系统血浆标本
- 组织因子在大鼠脑微血管血栓形成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模型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血栓2h、4h、6h、24h组,每组10只,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血栓2h、4h、6h、24h血浆和脑血栓形成局部T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HE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病理形态变化显示复制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成功。血浆中TF含量4h、6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血栓局部微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血栓6h和24h组TF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2h和4h组(P<0.01)。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2h(P<0.01)、4h(P<0.05)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AT)活性24h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光化学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与人体血栓形成过程相似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下TF暴露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易化因素增强,表明TF参与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形成。
- 周薇胡豫王华芳刘练金王雅丹郑金娥魏文宁
- 关键词:光化学颅内血栓形成内皮细胞凝血致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