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芳
- 作品数:32 被引量:183H指数:9
- 供职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16例,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SAP组39例、UAP组109例、AMI组68例,另选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TNF-α及IL-8等,同时检测并比较各组PCI术前、术后TNF-α和IL-8表达水平,并分析TNF-α和IL-8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冠心病中TNF-α和IL-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而冠心病三组间TNF-α和IL-8水平比较,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01),三组冠心病中PCI术后TNF-α和IL-8水平明显高于PCI术前(P<0.01),且PCI术前、术后IL-8和TNF-α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TNF-α和IL-8水平明显增高,接受PCI术后其增高更明显,且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TNF-α和IL-8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炎性标记物。
- 梁丽梅黄照河黄达韦宝敏刘燕李志乐李克拉周柳芳
- 关键词:冠状动脉TNF-ΑIL-8易损斑块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治疗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显著(P〈0.01),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71.1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 黄海源周柳芳刘燕罗薇彭黎斌黄显南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冠心病
- “诊断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 2015年
- 作为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的桥梁课程,诊断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文章在分析诊断学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诊断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并对诊断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
- 刘莉黄健军黄照河潘兴寿黄达韦宝敏赖腾芳周柳芳刘燕唐梅艳
- 关键词:诊断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 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手术非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梁丽梅刘燕黄达韦宝敏李志乐李克拉周柳芳潘兴寿黄照河
-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炎症心功能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耳结构的CT影像学改变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耳结构的CT影像学变化。方法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8例接受射频消融术。3个月后进行随访,应用64层螺旋CT测量患者左心耳相关参数,比较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左心耳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射频消融术前比较,术后左心耳开口长径[(27.4±6.6)mm vs.(30.7±5.9)mm]、左心耳开口面积[(449.5±221.1)mm^2 vs.(522.3±210.7)mm^2]、左心耳长度[(37.9±7.8)mm vs.(40.5±8.1)mm]和左心耳容积[(9.90±4.57)cm3 vs.(11.35±4.40)cm^3]均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左心耳结构出现逆重构。
- 唐梅艳刘浩刘莉黄照河周柳芳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计算机断层扫描左心耳
- B7-H4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 2021年
- 观察B7-H4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清和主动脉壁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AS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S组。AS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14周,对照组予普通饮食14周。实验前后检测血脂水平,14周末留取主动脉,HE法检测主动脉斑块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10、可溶性B7-H4(sB7-H4)的含量,RT-PCR检测主动脉B7-H4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组兔血清TC、TG、LDL-C、IL-1β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而血清HDL-C、IL-10、sB7-H4水平明显下降(P<0.05),主动脉B7-H4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B7-H4与IL-1β呈负相关(r= -0.485,P<0.05),与IL-10呈正相关(r=0.676,P<0.05)。结论:B7-H4参与抗AS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10分泌及抑制IL-1β表达有关。
- 李志乐韦秋宇黄照河韦宝敏周柳芳
- 关键词:B7-H4动脉粥样硬化IL-1ΒIL-10炎症反应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误诊一例分析
- 2017年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常见于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各种心律失常,窦房结病变程度不同,心电活动表现不同,常规心电图不能持续记录其心电活动,诊断此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将近期我院收治的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如下分析。1病例介绍患者,女,76岁,胸闷3月余,加重20天入院。
- 张世田周柳芳言纬黄岑汉唐汉庆
-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误诊
- 慕课联合CBL教学模式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3
- 2022年
- 临床诊断学是临床各个学科的入门学科,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临床诊断学不仅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过渡桥梁,更是临床医学的中心环节,由于临床诊断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掌握好临床诊断学对提升其他临床各门学科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1]。从当前民族医学院校临床诊断学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医学生反映不能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技术,在病历书写、阳性体征的认识上存在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临床诊断学在当前民族医学院校设置的课时较少,其教学内容包含大量复杂且繁多的医学知识,三基训练不到位,医学生临床诊断实践欠缺等等。因此,在临床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临床诊断学教学问题,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知识和技能水平成为当前教学的难点之一[2]。故本研究选取民族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52例,探讨慕课联合案例分析法(CBL)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效果。
- 黄照河周柳芳何斌韦宝敏张倬华唐秀开黄达
- 关键词:教学效果
- 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高危冠心病的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为TRI组(32例),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为TFI组(20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心功能评价、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的术后心功能评价高于T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F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TF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是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之一。
- 黄海源韦宝敏周柳芳刘燕罗薇黄照河
- 关键词:高危冠心病桡动脉股动脉介入治疗术
- 桂西地区主动脉夹层诊治10年变迁
- 2017年
- 目的探讨10年来桂西地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诊治变化,总结诊治经验,以期提高本地区对AD的认识。方法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AD分为两组,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病例为第1组(n=13),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病例为第2组(n=59)。分析两组AD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手段变化与疾病转归。结果所有经CTA、DSA或UCG确诊的病例72例,男性58例(80.55%),女性14例(19.45%),男女之比4.14∶1,平均年龄(55.00±15.13)岁。高血压(83.33%)、长期大量吸烟史(48.61%)是AD主要高危因素,第1组与第2组基础病与危险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6年间AD病例数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第1组13例,第2组59例,在2个五年周期中增加了46例,增长了354.00%。三种治疗方案[内科保守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外科杂交手术]使用率第1组(84.62%,7.69%,7.69%)与第2组(62.71%,35.59%,1.69%)分别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TEVAR术使用率较前明显增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和第2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53.85%、93.75%,院内死亡率分别是46.15%、6.25%,两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年来桂西地区AD的住院患者在急剧增加,高血压、男性、长期大量吸烟史是桂西地区AD主要高危因素。TEVAR术的应用在桂西地区逐渐增加,AD的治疗有效率大幅度提升,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
- 韦勤将潘兴寿黄妹丹刘莉何凤珍黄健军赖腾芳李克拉周柳芳黎雪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