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鹏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吲哚菁绿在机器人肝脏FNH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总结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机器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切除术中荧光显影定位导航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行ICG荧光显影术中导航机器人肝脏FNH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将患者分为肿瘤<5 cm组和肿瘤≥5 cm组。术前48 h,患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ICG,剂量0.25 mg/kg。术中在机器人荧光模式下实时定位肿瘤边界并联合应用术中超声完成FNH切除术。结果36例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28.7岁。35例完成机器人肿瘤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肿瘤平均直径(5.9±4.4)cm,13例患者肿瘤<5 cm、23例患者肿瘤≥5 cm。机器人手术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12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 d。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荧光显影术中可实时显示肝脏FNH肿瘤边界,引导外科医师机器人下完整切除肿瘤。
- 李成刚赵之明胡明根谭向龙张煊周志鹏姜楠贾育泽
- 关键词:吲哚菁绿机器人手术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切除
- 一种用于胆结石手术的钳子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胆结石手术的钳子,包括把环、防滑纹、指环、制动块、支架、放大镜、从动臂、钳头、销轴、动力臂、垫片、固定块和固定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滑纹为外表面设置有粗糙螺纹条的金属片,且通过焊接连接固定...
- 汪洋高元兴刘荣倪奇王刚赵国栋宋栋达尹注增周志鹏刘凡
- 文献传递
- 机器人胰腺肿瘤剜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个案报道被引量:22
- 2016年
- 胰腺良性疾病发病率高于恶性疾病,以囊性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最为常见,绝大多数需要手术切除,手术方法分为剜除术、远端胰腺切除、中段胰腺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以剜除术为最理想的术式.剜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胰腺组织和机体生理完整性,避免吻合口痿及继发性并发症可能,术后继发糖尿病概率低[1].
- 刘荣赵国栋尹注增周志鹏魏金龙赵军
- 关键词:远端胰腺切除个案报道修复术主胰管机器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84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其中5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3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对比研究两组手术方式在术中与术后的疗效差异。结果 84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86.7±12)ml vs(120.4±18)ml]、切口长度[(3.1±0.4)cm vs(13.2±2.7)cm]、术后8 h疼痛评分[(5.3±2.1)分vs(8.6±1.9)分]、术后排气时间[(20.6±6.5)h vs(34.5±4.7)h]、切口感染率(1.8%vs 12.9%)、住院时间[(7.6±1.8)d vs(13.4±4.8)d]、术前及术后总胆红素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优于OC组。结论在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和精密的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LC治疗,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 周志鹏谭向龙李成刚赵之明王大东
- 关键词: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疗效对比研究
- MMP诱导因子CD147和MMP-9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切除后胆囊癌组织标本87例、40例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3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组织标本中CD147、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D147、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80.46%、79.31%,均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42.50%、37.50%和胆囊炎性组织的6.67%、20.00%(P<0.05);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CD147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胆囊炎组织(P<0.05);胆囊癌组织中CD147、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临床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关系(P<0.05)。结论 :CD147、MMP-9在胆囊癌组织中呈显著的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
- 周志鹏于牧川谭向龙李成刚
-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新助手教学与实践
- 2023年
- 目的:探讨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新助手采用标准流程化教学对手术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新助手培训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新助手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的初级培训后,首先通过术者或有RPD经验的助手进行技术讲解、带教并结合手术视频复盘的方法掌握基本要领、熟悉关键操作,然后开始参与手术。以新助手协助RPD的时间顺序分为前后两个半段,回顾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前后半段新助手协助RPD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共入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58.85±10.76)岁,体重指数平均(22.78±2.60)kg/m^(2),前、后半段各24例。前、后半段新助手协助RPD的总手术时间[(278.04±55.24)min vs.(229.58±33.29)min,P=0.001]、镜下手术时间[(220.92±51.38)min vs.(185.17±34.02)min,P=0.007]、非镜下手术时间[(57.13±17.90)min vs.(44.42±9.90)min,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阶段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Clavien-DindoⅢb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前、后半段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结论:经过流程化规范培训的新助手协助RPD是安全、可行的。新助手经验的增加有助于缩短RPD手术时间。
- 尹注增万涛张柯迪周志鹏柳俨哲张修平林昭屹高元兴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机器人手术教学
- 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外科手术新策略:原位切除联合分支胰管齐根结扎术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近端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side branch pancreatic ductal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B-IPMN)手术策略——原位切除联合分支胰管齐根结扎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完成的1例近端胰腺SB-IPMN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借助机器人精细分离囊性病变区域和正常胰腺,解剖出病变处分支胰管的根部,齐根结扎分支胰管后原位切除整个囊性病变区域。结果手术顺利,镜下操作时间80 min,术中出血量约20 ml,术后7 d带引流管出院。结论原位切除联合分支胰管原位结扎术是一种新的SB-IPMN手术策略,该手术保护脏器功能的同时,做到生理解剖的最大保护。新术式有望取代现行扩大切除和消化道重建的规范手术,成为金标准术式。
- 赵国栋张新宁张修平赵之明高元兴刘渠王子政周志鹏刘荣
- 针灸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针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8月于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术后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持续10 d;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排气/排便时间的差异。结果针灸组37例中,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30例中,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6.7%(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8,P=0.041);针灸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为(4.8±1.02)d,对照组排气/排便时间为(5.7±1.2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02)。结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
- 李成刚黄彬刘荣关玲赵之明周志鹏
- 关键词:针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排空延迟
- 一种肝胆胰脾外科用器械定位放置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肝胆胰脾外科用器械定位放置架,包括玻璃盖板、安放收纳盒、外置杆、立杆、伸缩套筒、连接杆、转动套筒、脚架、滚轮、刹片、脚踏板、底座、安放固定槽和连接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滚轮通过螺栓连接在脚架的尾端...
- 谭向龙汪洋胡明根高元兴刘荣倪奇赵之明许勇尹注增宋栋达周志鹏
- 文献传递
- 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确诊并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评估PCNA蛋白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3.3%vs 36.7%,P<0.05)。PCNA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组织的Lauren分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Kaplan-Merier曲线显示,PCNA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周志鹏盛波孙充兵陈栋张艳君
- 关键词:胃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