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云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X线和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菌肺炎胸部X片及CT片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患者胸部X线和CT片均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其中两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两肺间质性改变2例;两肺多发实变影1例。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其胸部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吴国云侯刚田克凰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影像诊断
- 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螺旋CT表现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灶TACE术后平扫碘油呈完全填充型,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双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41个(66.1%)病灶在CT平扫表现为部分填充型,增强双期扫描后其中30个病灶动脉期见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呈"快进快出"特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斑片状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见斑片状强化;5个(8.1%)病灶在CT平扫碘油沉积表现为稀少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无明显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及治疗效果,对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 吴国云李琳华田克凰
- 关键词:肝肿瘤化疗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10月收集的9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选择同期单纯性肺结核44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累及多个肺叶多见,主要表现为淡薄片状、结节融合状及弥漫性粟粒影。两组累及肺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为(5.1±6.3)个/μl与(66.7±1.8)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100-200个/μl、>200个/μl分层后,艾滋病合并典型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病例数分布情况,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200个/μ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个/μl和50-100个/μl在淡薄片状影、粟粒结节影、胸腔积液、肺外结核分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滋病晚期患者影像表现多不典型,往往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有关。了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 吴国云李琳华梁青陈国栋田克凰罗晓东
-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CD4+T淋巴细胞CT
-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表现。结果在病原菌方面,34例为假丝酵母菌(56.7%),19例为曲霉菌(31.7%),4例为组织胞浆菌(6.7%),3例为肺孢子菌(5.0%);在CT影像表现方面,存在着结节、胸腔积液、实变、网格以及膜玻璃影等,其中以结节最多,不同征象之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重型肝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征象较多,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因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综合多项因素进行诊断。
- 吴国云罗晓东
-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侵袭性肺真菌感染胸部CT表现
-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
-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X线和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佐证。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菌肺炎胸部X片及CT片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摄胸部正侧位片及胸部CT平扫。艾...
- 吴国云田克凰
- 关键词: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X线诊断病理机制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小肝癌经射频消融后的CT表现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CT对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评价。方法 22例原发性小肝癌(病灶直径≤30mm),共22个病灶,经RFA治疗后3d-12个月复查CT,分析肝内病灶术后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方式等变化情况。结果小肝癌经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治疗区域较原灶范围更大的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3d-1个月内增强扫描治疗区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7例;2例治疗区随时间推移范围略变小;1例见治疗区内壁不规则形小片状强化;2例见周边薄壁环状强化。3个月-12个月复查CT平扫4例范围略缩小,增强3例见内壁不规则结节样或小片状强化;3例周边环状强化,其中2例4个月后复查,环状强化消失。结论小肝癌经RFA治疗后的CT表现方式多样,用CT对RFA术后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射频消融效果。
- 黄志华吴国云罗晓东田克凰邓秋华
- 关键词:原发性小肝癌RFACT